德国人集体“精神分裂”:嘴上说爱奔驰,身体却诚实地买了比亚迪

德国人最近有点精神分裂,一边念叨着奔驰宝马的百年传承,一边反手就把比亚迪买爆了。

德国人集体“精神分裂”:嘴上说爱奔驰,身体却诚实地买了比亚迪-有驾

这不叫买车,这叫行为艺术。一种非常朋克的行为艺术。

德国人集体“精神分裂”:嘴上说爱奔驰,身体却诚实地买了比亚迪-有驾

就上个月,德国市场,汽车发明者的老家,比亚迪嘎嘎卖了3000多台。这数字本身没啥,但同比增幅2225%,这就有点玄学了,像是在修仙。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服务器,这增长率不符合宇宙基本法。

你知道2225%是什么概念吗?就是你去年在路边摊买了一块钱的饼,今年老板反手送了你一套房,还用非常诚恳的眼神问你,要不要再来个顶配的饼。

就很魔幻。

所以别再吹什么德国人严谨、理性、只认技术了。都是人,是人就逃不过真香定律。当一个东西,价格便宜量又足,配置高到像不要钱一样往里塞,什么品牌光环、百年底蕴,都得往后稍稍。

毕竟,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这快乐全世界通用。

更有意思的是前阵子的口水战。Stellantis集团的CEO,一个欧洲老炮,对着媒体说,我们家零跑上个月在德国卖得比你比亚迪好。

这话术,典中典。潜台词就是,你比亚迪虽然闹得欢,但在真正的战场上,你算个球。

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口嗨,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比亚迪不装了,摊牌了,第二天直接把数据报告甩他脸上。1到8月,我们卖了8610台,你家零跑3536台,连我零头的平方根都打不过。

这不叫回应,这叫公开处刑。就差把CEO的头像P到“就你话多”的表情包上了。

我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我把车企竞争比喻成小学生吵架,是不是有点太损了。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啥毛病,本质上就是这么个事儿。

德国人集体“精神分裂”:嘴上说爱奔驰,身体却诚实地买了比亚迪-有驾

这说明啥?说明现在的车圈,已经不是存量竞争,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已经不是体面的商业竞争了,是你敢说我一句不好,我就直接把你家餐厅给爆了的掀桌子模式。

之前在国内掀桌子,现在是把战火烧到了别人家门口。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我看这事儿就一个感觉。国内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是那种僵尸来了都摇摇头说“算了,这地方比我们那儿还卷”的程度。

德国人集体“精神分裂”:嘴上说爱奔驰,身体却诚实地买了比亚迪-有驾

所以比亚迪必须出海,不是为了什么星辰大海的伟大理想,就是为了回本啊大哥。

国内卖一台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够请销售团队吃顿海底捞。但把车运到欧洲,那价格一翻,利润哗哗的。这不叫卖车,这叫印钱。

所以你看比亚迪的操作,已经开始不当人了。为了加速出海,自己搞了8艘巨大的“钢铁海王”,不是为了捕鱼,是为了把自己的车像下饺子一样下到全世界的港口里。一年运力100万辆,就问你怕不怕?

这帮欧洲老钱车企,真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睡到现在让人踹床了才醒!活该!

他们还在纠结要不要保留换挡杆的机械质感,我们这边已经开始聊整车OTA能不能把车变成高达了。

更骚的操作是,比亚迪还在欧洲腹地匈牙利建厂。看到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我就想起我大学时吃的匈牙利土豆烧牛肉,讲真,那玩意儿比大部分食堂菜好吃多了。跑题了,回来。

在别人家门口建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打不过你,就变成你”的终极奥义。等工厂2026年一投产,贴上“Made in Europe”的标签,再规避掉各种关税壁垒,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到时候,德国人买比亚迪,就跟我们买合资车一样理直气壮了。

其实德国人买比亚迪,跟我们当年买诺基亚有点像,一开始觉得这玩意儿皮实耐用,后来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信仰。对,你没看错,比亚迪也快修出“品牌玄学”了。

当一个品牌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定级别,它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业品,它会变成一种社交货币,一种身份认同。就像特斯拉,你以为买特斯拉的人真的在乎那块大屏幕会不会死机吗?不,他们在乎的是那种“我来自未来,而你们都是原始人”的优越感。

所以,德国人为什么买爆比亚迪?技术?性价比?格局?

都不是。

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终于发现,开着一台能对外放电的车去郊区露营,烤出来的德国香肠,真的会更香一点。

这,就是科技与狠活的力量。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