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汽车交付量的数据,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先说数字:理想5700辆,蔚来三个品牌合计6400辆,小米7400辆,问界7600辆,智界1800,享界700,尊界400,鸿蒙智行合计11000。零跑居然领跑新势力,9900辆。你看这数据,按理说已经是国庆刚过,按工作日折算,销量其实不算差,可实际市场感觉有些凉意。
大家应该都知道,上周只有两个工作日,这直接导致整个行业交付量的断崖式下降。有人跟我打趣说:这国庆前两天卖得差是正常,但怎么前几周都那么猛,这下子差这么多,是不是大家都放假了?我心里就想,得,这回来点真话:车企数据和实际交付往往是两回事,尤其新势力。比如比亚迪从7月开始,改成只统计上险量。这直接导致媒体看到的销量数据至少是实际交付的两倍,有点虚高成分,有关人士还建议车企按发布销量预交税款,这倒挺有意思,毕竟税得交,但销量是花拳绣腿也无济于事。
理想5700辆,放在这阵营里落后太多。其实吧,李想这哥们一直想树立最佳产品经理的形象,结果产品节奏乱无章法,库存压了不少,供给链也没理顺,用户口碑和渠道反馈两个方向都有问题。以前他厂长还有力挺说别人那点儿销量是仨瓜俩枣,这话听着就像喝了几斤老陈醋——酸溜溜的。理想现在这种状态,感觉产品再好说得再漂亮,消费者也开始挑剔了。上次和一个4S店负责人私下聊,他坦言:转单多但实际交付跟不上,库存压力渐显,卖车卖不快,压力山大。
再说零跑,这品牌虽说流量不大,但人家交付9900辆,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有人问我:同价位车型,零跑到底靠啥支撑起销量?我估算圈层内熟悉的人群反馈,零跑的产品覆盖面广且实操体验扎实,这才是底气。他们在供应链上的调度更灵活,像咱们平时买菜挑新鲜的不新鲜,好吃不好吃,零跑做得还挺好。供应链层面我就打个比方,理想的供应链就是东京地铁早高峰,拥堵不堪,而零跑则是小城公交,灵活而且能绕路。
小米7400,问界7600,这俩数据看上去差不多,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问界这数据没包含M5和老M7,我猜这部分也占了不少比例,不确定到底多少。因为这俩车型主打高端市场,有忠实客户,交付节奏肯定没看着这么凉。可惜官方没公布,消费者和市场就得碰碰运气猜测价格保有率。
我之前对蔚来三个品牌合计销量6400的评价有点宽松,后来仔细想想,蔚来这半年频繁曝出供应链拖累、产量不稳问题,估计这数字里还有不少经销商库存。更何况,最近销量就是好、这车卖疯了这样的口径听多了,我有点自嘲这套路,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意义了。为何?因为销售告诉我:实际交付和 showroom里摆的车,差远了。那到底买家体验和交付体验孰轻孰重呢?
说到体验,细节里边就藏着门道。上周我在一个4S店转了一圈,销售小哥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大部分车企交付不过是‘交车’仪式,后续安装、调试和软件更新才是真磨人,客户经常问我们‘车还得来回折腾几回’。这我觉得很贴切。销量数字能反映什么?只是车给客户手里的量,不能涵盖售后服务成本和客户满意度。
有趣的是,供应链强劲的鸿蒙智行合计达11000辆,看着就像一支新兴军队在崛起。但我猜测(样本少,未经确认),鸿蒙系车企的这波增长,可能有部分来自政府采购甚至企业采购,这样数据上抬,却不完全是市场自然需求的增长。
还有个小跑题,不知道你关注没,我这边有个朋友愣是把新能源车当成了养生工具,他买的是某品牌电动车,天天拿它跑郊外,还跟我说:比起打羽毛球,我跑山跑水还能省心不少。这也说明什么问题?买车,不光是工具,还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对比来说,几个品牌在同一价位的车型里差距挺明显。比如理想和零跑同价位,从渠道反馈来看,理想客户诉求更多是科技感和智能网联,而零跑客户更注重续航稳定和日常实用。这点从客服和售后电话的抱怨率可见一斑:理想那边抱怨多是软件bug和服务响应慢,零跑则是配件更换效率和充电便利性。
说点自嘲,我原本想写这篇文章肯定要挖掘出一个统一结论,结果写到一半发现情况复杂得像织毛衣,里面一会儿线松一会儿结活,管不住自己的跳跃思路,光靠谱数据内卷就折腾得我头疼。以后真得带点神经质的细心了。
对了,你有没有注意到,目前车企的交付统计方法越来越复杂,不光是时间节点,连财务和税务政策都挂钩了,这能说明什么?为什么销量数据越来越不像数字,反而像个迷雾?我自己都快疯了。算了,先放着。
我就剩个小疑问了:未来的汽车市场,到底是谁能深度管控供应链,谁就赢,还是谁能更懂用户心理,谁才是最后赢家?这事没人敢说清楚,也许连厂家和经销商自己都没底。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