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各路新势力开发布会,PPT做得比天还大,老板们个个乔布斯附体,底下粉丝乌泱泱一片,我都觉得特有意思。这场景,总让我想起一百多年前的加州淘金热,无数做着发财梦的哥们,拿着全部家当冲进山沟里,叮叮当当地挖金子。他们是那个时代最靓的仔,是媒体追逐的焦点,是传奇故事的主角。但历史这个老滑头,最后跟所有人开了个玩笑:真正赚到盆满钵满的,不是那些挖到金矿的幸运儿,而是那个在旁边默默卖铲子、卖牛仔裤和提供帐篷的。
宁德时代最近的财报,就是这么一把结结实实拍在所有人脸上的“铁铲”。当你还在为某个新车型的一块超大屏幕、一个所谓的智能座舱或者零百加速快了0.1秒而欢呼时,那个“卖铲人”已经悄无声息地把整个金矿的利润大头给装进了自己口袋。这事儿吧,就突出一个“祛魅”。我们总以为电动车是一场关于智能、关于软件、关于用户体验的科技革命,但扒开这层华丽的皮,底下最硬核的本质,越来越像是一门关于成本、关于规模、关于供应链的传统重工业,甚至,是一门“能源生意”。
你看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其实特别朴素。一辆电动车,成本的大头在哪?不是那几块屏幕,也不是那一堆花里胡哨的传感器,而是那块沉甸甸的电池,动不动就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到四成。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尴尬的局面:车厂们在前边拼命撕逼,卷价格、卷配置、卷服务,忙活半天,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个“总装厂”,利润最肥厚的那一块,早就被电池厂给提前锁定了。主机厂辛辛苦苦卖一辆车,赚的钱可能还不如宁德时代卖一块电池包多。你说这剧本,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主机厂成了那个淘金客,风餐露宿,前途未卜,而电池厂,就是那个稳坐钓鱼台的“铲子垄断商”。
这套路,在商业史上一点都不新鲜。约翰·洛克菲勒当年是怎么成为石油大王的?他不是靠钻出了最多的油井,而是靠控制了炼油和运输这两个关键环节。当所有人都疯狂地在德州打井时,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告诉你:“兄弟们,你们挖出来的所有原油,都得从我这儿过一道手才能变成能用的煤油。”他把石油从一种投机品,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工业“硬通货”。你看,宁德时代在干的事,本质上是不是一模一样?它把电池这个曾经非标准、高技术门槛的玩意儿,做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工业预制菜”。各家车企,无论你是新势力还是老巨头,最后都得排着队来采购这个核心的“菜包”,然后回去自己再“加热摆盘”,贴上自己的Logo,美其名曰“自研”。
所以,别再被那些发布会上的宏大叙事给忽悠瘸了。很多人以为电池技术跟芯片一样,遵循摩尔定律,每年性能翻倍成本减半。拉倒吧,这玩意儿本质是电化学,是基础材料科学,它的进步靠的是笨重的产线、成吨的材料和实验室里无数次凑合出来的配方。它更像是在搞重化工,而不是互联网。这就决定了它是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且有巨大先发优势的产业。一旦一个玩家通过规模和技术把成本曲线压到极致,其他人就很难再追赶了。这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竞争问题,它开始带上了地缘政治的色彩。
电池,就是21世纪的石油。谁控制了电池供应链,谁就扼住了全球汽车工业的喉咙,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这盘棋下得太大了,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普通人讨论“这车好不好看”、“续航够不够用”的范畴。当一家公司的财报数字,不再仅仅反映其经营状况,而是成为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晴雨表时,你就知道,这游戏早就不是单纯的商业了。它是一场披着科技外衣的、关乎国运的产业战争。那些还在纠结于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能实现、车里K歌体验好不好的争论,在“谁来提供能源”这个终极问题面前,显得有点过于天真。
本质来看,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巨大转向。过去一百年,汽车工业的核心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未来,汽车可能会退化成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电池运输器”,一个移动的储能单元。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这个关系正在被重塑。当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百米冲刺的科技赛时,其实它是一场围绕核心资源的马拉松。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我们这些天天盯着K线图的股民,其实也就是凑个热闹,本质上跟一百多年前在旧金山酒吧里听淘金客吹牛批的酒保没啥区别,顶多就是给人家鼓鼓掌而已。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