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月汽车出口排行,奇瑞惜败比亚迪,哈弗险胜吉利

最近大家聊起汽车,除了关心国内哪个牌子又降价了,哪个又出了新款,很多人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想知道咱们的国产车在海外卖得到底怎么样了。

这不,今年前九个月的出口成绩单一出来,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这份榜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中国汽车品牌在世界大舞台上的真实模样,有的一马当先,有的紧追不舍,有的则在另辟蹊径,整个场面可以说是一场精彩的“出海大戏”。

1-9月汽车出口排行,奇瑞惜败比亚迪,哈弗险胜吉利-有驾

很多人可能都会好奇,为什么比亚迪和奇瑞斗得难分难解,就差那么一点点?

为什么哈弗又能压过吉利一头?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榜单背后那些有意思的事儿。

咱们先把目光聚焦在最前面,也就是冠军和亚军的争夺上。

榜单上写得清清楚楚,比亚迪出口了65.9万辆,奇瑞是65.7万辆。

您算算,这中间就差了不到两千辆车。

对于几十万辆的体量来说,这点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说是并驾齐驱一点都不过分。

这就好比两个长跑运动员,跑了几十公里,最后冲刺的时候几乎是同时撞线,实在是太激烈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家公司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个成绩的?

其实,他们俩走的路子,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先说比亚迪。

比亚迪现在在国内有多火,大家都有目共睹,它在海外的势头也同样凶猛。

它成功的秘诀,说白了就两个字:“电车”。

1-9月汽车出口排行,奇瑞惜败比亚迪,哈弗险胜吉利-有驾

比亚迪是靠电池技术起家的,这方面的家底非常厚实。

所以当全世界都开始刮起新能源这股风的时候,比亚迪可以说是占尽了先机。

它不光是卖车,更是在输出一套完整的绿色出行方案。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辆比亚迪的电动车,它还能给你提供配套的充电桩,甚至家庭储能设备,等于是一条龙服务。

它的那款叫ATTO 3的车,也就是咱们国内的元PLUS,在泰国、以色列、新西兰这些国家,都成了当地最畅销的电动车。

欧洲人对汽车的要求那么高,比亚迪也照样杀了进去,靠的就是实打实的技术和不错的性价比。

所以说,比亚迪的领先,是抓住了时代的大趋势,用新能源技术这张王牌,在全球范围内开疆拓土。

再来看奇瑞,这位可算是咱们中国汽车出口的“老大哥”了。

早在十几二十年前,当很多品牌还在国内市场埋头苦干的时候,奇瑞就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车卖到国外去了。

它的策略跟比亚迪正好相反,主打的是传统燃油车,而且专挑那些新兴市场下手,比如俄罗斯、中东、南美洲。

这么多年的辛勤耕耘可不是白费的,奇瑞在那些地方早就建立起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庞大的销售网络。

就拿俄罗斯来说,那边天寒地冻,路况也不算特别好,奇瑞的瑞虎系列SUV因为皮实耐用、价格实在,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几乎成了国民车。

奇瑞的成功,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是长年累月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和适应。

1-9月汽车出口排行,奇瑞惜败比亚迪,哈弗险胜吉利-有驾

所以,比亚迪和奇瑞的这场榜首之争,实际上是两种发展路线的直接碰撞:一个是代表未来的新能源先锋,一个是根基深厚的传统燃油车巨头。

目前看新能源势头更猛,但奇瑞的海外江山也稳固得很。

看完了头两名,咱们再把视线往下移,中间梯队的竞争同样很有看头。

排在第三的名爵,也就是MG,它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这本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老牌子,后来被咱们上海汽车集团给收购了。

上汽这一招走得非常聪明,他们没有简单地把这个牌子雪藏起来,而是给它注入了中国最新的技术和设计,让这个“英国绅士”重新焕发了青春。

名爵出海,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占了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品牌知名度。

很多欧洲人一听是MG,会觉得很亲切,心理上就先接受了一半。

然后他们再一看车,发现设计很新潮,还是电动的,性能不错,价格比大众、标志的同类车型还便宜不少,那自然就愿意掏钱了。

所以,名爵的成功,是咱们中国企业智慧的一次体现,懂得如何利用全球资源,把一个老品牌盘活,变成自己走向世界的利器。

接下来就是哈弗和吉利的“相爱相杀”了。

这次哈弗以23.7万辆的成绩,又一次稍稍领先于吉利。

这又是为什么呢?

1-9月汽车出口排行,奇瑞惜败比亚迪,哈弗险胜吉利-有驾

关键可能在于一个词:“专注”。

哈弗这些年,基本上就是一门心思地在搞SUV。

从最早的哈弗H6在国内封神,到后来推出更高端的魏牌和更硬派的坦克,它在SUV这个领域可以说是钻研得非常透彻。

这种专注让它在同样热爱SUV的海外市场,比如澳大利亚、南非、俄罗斯等地,树立起了非常鲜明的品牌形象。

当地消费者一想买一台性价比高、又可靠的SUV,很容易就会想到哈弗。

而吉利呢,它的产品线更全面,轿车、SUV、MPV样样都有,在国内是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但在海外的某些特定市场,品牌的辨识度可能就不如哈弗那么集中和锐利。

这并不是说吉利不好,只是两家公司的出海策略有所不同,哈弗这种“一招鲜吃遍天”的打法,在现阶段的海外市场似乎更占优势。

除了这些头部和腰部企业,榜单上还有一些新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宝骏,它靠着像五菱宏光MINIEV那样的微型电动车,在印度尼西亚这样的东南亚国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满足了当地人城市代步的需求。

还有像零跑、深蓝这些在国内崭露头角的新品牌,也已经开始悄悄地出现在海外市场了。

虽然它们现在的销量还很小,但这预示着一个趋势:咱们中国汽车的出海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那种单纯靠低价去抢市场的初级阶段了。

现在的竞争,是技术、品牌、设计、服务、文化的全方位较量。

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从过去的“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腰杆也挺得越来越直了。

每一个品牌都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出海之路,这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