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停车场的灯下总归清冷。唐DM-i荣耀版就停在那里,车身还沾着昨晚的雨点——看不出它缺了什么零部件,但要是挑毛病,总会有人朝“高阶智驾”这茬指指点点。有些车主会选择在这个节点纠结:不带高阶智能辅助,这车是不是就丢了科技感?是不是就宣告自己跟不上时代?但一辆满油满电刚从国庆假期长途归来的唐DM-i,车窗紧闭,仪表盘数字还在闪烁,续航显示1000+——你若是蹲在车头抽根烟,未必会联想到智能驾驶的神仙操作,倒是能看见车主倒腾后备箱那股踏实劲儿。
提这台唐DM-i是2024年国庆节的事——荣耀版,没等“夏”上市那场高端智驾的风头,只带着L2级辅助驾驶和DiPilot系统。故事其实平常:一台定位为主力通勤车,家用长途都要照顾,预算排位里“智能驾驶”不是第一优先。销售员嗑着瓜子说:“L2足够你一年用,日常很香。”有些新晋司机听着心里犯嘀咕:这不是安慰我的吧?
其实,把“高阶智驾”这颗技术春药拔掉,能看见很多被忽略了的驾驶现实。你自驾回老家,导航一路叫嚷,车载音乐放到第十二首:在多少个弯道和直道上,真正能救你于尴尬的,并不是无人驾驶的壮阔未来,而是那一套老实巴交的辅助功能。说到DiPilot,不妨顺着证据来拆解一番。
自适应巡航是个省力活儿。说它“智能”,其实本质像个出勤的小勤杂工——你设了速度,前车忽快忽慢,它就像窝在副驾驶的小兄弟,手脚麻利地替你掂量油门和刹车。脚底下躲个偷懒,屁股底下少出酸疼。高速长途,车流稀疏,驾驶员多半是靠这个撑场:能自动加减速,跑一百多公里连踩踏板都嫌冗余,稍微有点职业病的人,比如我,喜欢用来懒惰思考人生。
讲到智能领航与车道居中保持,唐的表现倒也“实诚”。单目摄像头追踪白线,像是小学生用粉笔画直线——不精致,但不含糊。遇到弯道,它不会花式漂移,也不会一头扎进绿化带,能稳当地把车“拉回中心”。需要双手也不是缺点——离开方向盘五秒就报警,这让所有有“开车打瞌睡”恶习的人都能被及时叫醒。很多人心目中的“智能”是车子能全权接管,但憧憬完了,如果真让车代替一切,大概率我们就丧失了作为司机最后的尊严。
城市跑起来,红绿灯前自动驻车成了右脚的解放大法。堵车的时候——你不必死踩刹车,车一停就自动锁死,踩油门随时走人。技术不复杂,体验却踏实:堵车少了七分怒气,多了三分耐心。你还可以把盲点监测、车道偏离预警这些“小家伙”加进去,拯救注意力涣散的司机们。现实是,大部分事故恰恰出现在最“寻常”的道路细节中。智能辅助能做的,不是上演《速度与激情》,而是陪你在无聊到想逃的通勤路上,防止犯下“人性弱点”带来的错误。
那“高阶智驾”呢?实话实说,有点像那些流行的理财传说,听着热闹,实际用上了才发现,车还是要你自己把方向盘握紧。不带激光雷达、不带全自动泊车的唐DM-i,在现在这个交通法规和技术标准都还在修订的阶段,反倒少了点“电子陷阱”。没人能打包票“自动驾驶”就零故障,没准哪天你会看见一台高阶智能辅助的豪车,在高架掉头点像AI学步一样慢腾腾地犹豫不决。理性点说,L2辅助在绝大多数场景已经覆盖了你95%的刚需——剩下那5%的“未来感”,有钱可以追,但有时候你也要把资金花在刀刃上。
对职业干公安的来说,我见过太多因“高科技过度信任”而忽略驾驶本能的事故。智能系统毕竟是“辅助”:再牛的芯片,也不等于司机的第六感。讽刺的是,有些最“安全”的车,反而最容易让人打瞌睡,陷进麻痹。这就是现实的黑色幽默——科技再高,责任还得自己扛。
顺带一提,还真有同事问我:“你这唐DM-i没高阶智驾,开起来心里踏实不?”我说,踏实。少了点折腾,多了点省心。一辆车的意义,不全是赶时髦,更不是智能噱头的炫耀。满油满电,跑一千公里不虚,早晚通勤不折腾——这不就是日子本来的样子吗?
你要真把高阶智驾当成幸福生活的门票,那幸福多半要改价。但你要是喜欢用L2做减法,不管车堵得多狠,脚底都能蹭出点轻松劲儿,这种实用的“幸福感”反倒可靠得很。
最后想问一句:你开车时真的相信全自动驾驶吗?还是觉得人机协作才最保险?真遇事,你会把命交给算法,还是信自己的直觉?这一幕,大概交给每个人自己去考量。唐DM-i没高阶智驾,说不上潮,也谈不上落后,能靠谱地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这已经够格了。其他,留给技术公司和广告团队慢慢吵就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