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成都天府大道,本该是静谧的深夜,却被一声巨响撕破。一辆小米SU7像脱缰的野马,先撞绿化带,再翻滚到对向车道,紧接着火苗“噌”地窜起来,把整辆车裹成个火球。七八个路人冲上去,抡起灭火器、徒手砸窗、用工具撬门,手掌被玻璃划得鲜血直流,可车门像被焊死似的,纹丝不动。等消防员赶来用切割机破拆时,司机已经没了呼吸。
这场景,像极了今年3月安徽铜陵那起事故——小米SU7在高速上撞隔离带,3秒就爆燃,3个女大学生被困车内。两起事故,同样的“车门锁死”,同样的“救援无门”,同样的“生命卡在最后一道门”。
车门咋就打不开了?
按小米的说法,SU7的门把手是“半隐藏式”,有专利,极端情况能手动操作。可现实是,碰撞后电控系统断电,电磁门锁直接罢工,车外连个机械解锁的按钮都没有。车内倒是有应急拉手,但得先砸开窗,再把手伸进内饰板底下摸索——火都烧到仪表盘了,谁还有这功夫?
更扎心的是,工信部刚出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不借助工具就能从外面打开”。可小米SU7现在的设计,明显卡不上这道安全线。
事故是偶然还是必然?
成都这起事故,目击者说车速得有150公里/小时,为了躲右转车,方向盘一打就失控了。警方通报里也提到,司机涉嫌酒驾。可就算司机有错,车就该成为“夺命工具”吗?
看看小米SU7的“事故履历”:2024年9月南京南站,车撞隔离花坛,电池底部被石块一磕就起火;2025年1月吉林辽源,车侧翻起火,安全气囊没弹出来;3月安徽铜陵,NOA模式(自动辅助导航驾驶)下116公里/小时撞隔离带,3秒爆燃;4月广东湛江,撞电动自行车,2人死亡;10月成都,超速失控,司机丧命。5起事故,涉及电池防护、安全气囊、车门设计,几乎把安全短板全暴露了。
小米客服总说“等官方调查”,可3月铜陵事故后,他们只公布了驾驶数据,对车门锁死、燃爆原因避而不谈。这种“重数据、轻改进”的态度,让消费者怎么信得过?
消费者用脚投票,市场给了答案
事故一出,小米股价当天就跌了5.71%,市值蒸发770亿港元。成都万象城的小米门店,平时热闹得很,事故后冷清得能听见回声。社交媒体上,“还敢买小米汽车吗”“电动车果然容易烧”的讨论满天飞,原本心动的人,现在全捂紧了钱包。
投资者更慌。小米汽车业务现在占集团估值的35%,安全事故一多,大家自然怀疑它能不能撑起这个估值。就像懂车帝说的,特斯拉当年也自燃,但现在照样卖得好,为啥?因为人家事故后透明公开数据,该召回召回,该升级升级,用行动把信任拉回来了。小米呢?还在“等调查”。
安全不是噱头,是命
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看着科技感十足,可关键时刻连个机械解锁的按钮都没有,这不是“设计缺陷”是什么?电池包用磷酸铁锂,隔热、冷却、疏通热量都做了,可一撞还是短路起火,这防护够吗?NOA模式给2秒接管时间,116公里/小时的速度下,人能反应过来吗?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王鹏说得对:“科技感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消费者买电动车,图的是方便、省钱、环保,可不是为了玩命。工信部的新标准要是真落地,小米现在的设计肯定得改,可改得及吗?
警钟为谁而鸣?
小米SU7的连续事故,给所有新势力车企敲了警钟——安全不是配置表上的一个参数,是刻在骨子里的底线。车门得能打开,电池得撞不坏,辅助驾驶得让人放心,这些不是“技术难题”,是“良心题”。
现在的小米,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调查结果要是司机全责,还能靠补偿、升级缓口气;要是车有设计缺陷,召回、诉讼、口碑崩塌,可能就真翻不了身了。
深夜的天府大道,烧焦的车架旁,路人扔下的灭火器还在地上躺着。这场景像句无声的质问:当智能汽车成了日常,我们要的是花里胡哨的科技,还是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安全?答案,该由车企用行动来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