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轩逸这款卖了十几年的"国民家轿",开始频繁上热搜了。
倒不是因为它搞了什么轰动性的发布会,而是市场数据实在太扎眼:2024年全年,轩逸系列卖出34.27万辆,连续四年拿下燃油车销冠。
要知道,这可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冲到的大环境下实现的。它的e-POWER混动版本,市区油耗能跑到3.9L/100km,比不少插混车还省油,关键还不用充电。逛完各大论坛我才发现,这代轩逸怕不是憋了个大招——从动力到配置全换了玩法,连开了十年老款的车主都开始动摇了。
今天咱就扒开这层神秘面纱,聊聊轩逸到底"新"在哪儿,为啥能在新能源车围攻下还能守住阵地。
混动系统"支棱"?
日产这次是抄作业还是玩真的?
说轩逸"憋大招",最硬核的证据就是它的e-POWER混动系统。这套东西早在2021年底就引入国内了,但真正让人刮目相看是最近一年的市场表现。
咱先看数据:这套系统的电机最大扭矩能干到300牛·米,1.2L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市区油耗3.9L/100km,综合油耗4.1L。
要知道,丰田卡罗拉双擎的综合油耗还在4.2L左右徘徊,本田雅阁混动也得5L打底。轩逸这个油耗水平,已经妥妥地杀进了梯队。
但这事儿得往深了说。
日产为啥在混动上这么拼?
答案其实挺残酷——它是被市场逼到墙角了。2024年全年,日产在华销量69.7万辆,同比下滑,这已经是连续三年下跌。到了2025年,情况更糟糕,前五个月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又跌了。
你说日产慌不慌?
肯定慌啊!比亚迪秦PLUS DM-i一个月能卖三四万辆,吉利银河L6起售价才10.98万还带增程,这些插混车就像饿狼一样蚕食着燃油车的份额。轩逸虽然靠口碑还能撑着,但年轻人一看"纯燃油"三个字就摇头,这买卖没法做了。
日产这才把压箱底的e-POWER拿出来升级。这套系统的逻辑其实挺巧妙——发动机只管发电,电机负责驱动,中间有个1.5kWh的小电池做缓冲。
听着像增程式?
但日产偏不承认,非说这是"串联式混动"。管它叫啥呢,关键是效果好使。
电机驱动带来的加速感跟纯电车一样爽快,0-50km/h加速只要3.8秒,在城里走走停停特别带劲。而且因为发动机只管发电,能一保持在最高效的工况,所以油耗能压得这么低。
有人可能要问了:这不就是抄理想的增程式作业吗?
还真不完全是。理想ONE那套增程系统,电池容量有40.5度电,能纯电跑100多公里,本质上是"能加油的电动车"。轩逸e-POWER的电池只有1.5度电,存不了多少电量,更像是"用电机驱动的油车"。
两者的逻辑完全不同——理想是先用电,没电了再烧油;轩逸是一烧油发电,电池只是个调节器。所以轩逸不能上绿牌,也享受不到新能源补贴,但好处是不用充电,没有续航焦虑。
这招是不是真管用呢?
咱们看市场反应。东风日产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轩逸系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e-POWER版本的贡献。虽然官方没单独公布e-POWER的销量,但从各地4S店的反馈来看,这个版本的订单占比在持续上升。
原因很简单:对于那些想省油但又怕充电麻烦的用户来说,e-POWER简是完美方案。日常通勤享受纯电车的平顺,周末自驾游也不用担心充电桩,这不就是"鱼和熊掌都想要"的解决方案吗?
说到底,日产这次是真急了,也是真下了功夫。
它没盲目跟风搞纯电,也没死磕传统燃油,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燃油车的便利性打插混的补能焦虑,用电驱的平顺感对抗纯电的续航恐慌——这招叫"田忌赛马"还是"抄作业"?
我看更像是被逼出来的求生欲。
"大彩电"+"零重力座椅"?
这届轩逸把家用车卷出新高度?
聊完动力,咱再说说轩逸的"家用属性"。这事儿得从一个现象说起:这两年国内家轿市场有个特别明显的趋势——配置越卷越狠。
以前10万级的车,有个7英寸小屏就算不错了,现在12.3英寸起步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轩逸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个变化,最新款车型上,12.3英寸悬浮中控屏搭配液晶仪表盘,这配置放在两年前得20万级的车才有。
但屏幕大不算啥,关键是好不好用。
轩逸这套超智联2.0+系统,实测下来确实有点东西。语音控制能识别方言,这在合资车里算是稀罕事——你试过用四川话对丰田卡罗拉喊"开窗户"吗?
基本属于对牛弹琴。但轩逸能听懂,而且反应速度还不错。导航用的高德地图,可以实时显示路况和充电桩位置。
有人说了,这车又不插电,要充电桩干啥?
这就是日产的小心思了——很多家庭是多车家庭,另一辆可能是电车,地图上能显示充电桩,全家出行的时候就方便了。
座椅这块更有意思。日产管自家的座椅叫"零重力座椅",听着挺唬人,实际坐上去确实舒服。这个技术其实来自于日产的高端车型天籁,后来下放到轩逸上。
座椅的填充物用的是高回弹发泡材料,坐垫和靠背的角度经过精心调校,长时间开车也不会腰酸背痛。后排空间更是轩逸的传统优势项目——轴距2712mm在这个级别里算不上最长的,但空间利用率特别高。
一个1米8的大个子坐后排,跷二郎腿都不挤,这在紧凑型轿车里真不多见。
智能配置上,轩逸这次也没摆烂。全系标配L2级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制动这些功能。虽然没有什么城市NOA、高速NOA这些高阶智驾,但对于一台家用车来说,这些功能已经够用了。
最逗的是它加了个"儿童模式"——后排摄像头检测到有孩子,会自动调低音乐音量、调高空调温度,还能通过摄像头监控孩子状态。功能看着不起眼,但对奶爸奶妈来说简是刚需。你想啊,孩子在后排睡着了,音乐自动变小,空调自动调到舒适温度,还能通过中控屏随时看孩子的状态,这细节打磨得确实到位。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这些配置是不是花架子?
家用车要这么复杂吗?
这话放在五年前可能成立,但现在市场变了。年轻家庭买车,不光看价格和空间,智能化体验也是硬指标。
你看比亚迪秦PLUS,15.6英寸大屏能旋转,车机流畅度堪比手机,语音控制几乎无所不能。轩逸要是还守着老一套"车机就是个摆设"的思路,年轻人凭啥选你?
所以这些配置不是花架子,是生存必需品。
不过话说回来,轩逸在智能化这块跟自主品牌比还是有差距的。没有5G车联网,不支持OTA升级,车机芯片也不是什么高通8155或者8295,响应速度跟手机肯定比不了。
但日产也没想跟造车新势力拼智能化,它的策略是"够用就好"——语音能控制常用功能,导航够准确,不出bug,这就够了。毕竟买轩逸的用户,大多数看重的还是可靠性和实用性,不是为了炫技。
从这个角度看,轩逸这次的配置升级是"实用派"的胜利。没有炫目的噱头,但每个功能都解决实际痛点。
12.3英寸大屏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操作更方便;零重力座椅不是为了宣传,是为了长途驾驶不累;儿童模式不是为了博眼球,是为了带娃出行更安心。
润物细无声"的升级,反而更能打动家庭用户。
轩逸为啥"变激进"?
是生存压力还是另有算盘?
要说轩逸这代为啥改得这么彻底,得从日产的日子有多难过掰扯起。2024年,日产全球净利润暴跌,2024上半财年(4-6月)净利润192.23亿日元,同比狂跌。
什么概念?
赚的钱还不够人家零头。中国市场更惨,2024年全年销量69.7万辆,同比下滑,这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
到了2025年,前半年中国区销量又跌了,跌到27万辆。
你说这日子还能过吗?
市场环境也变天了。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86.6万辆,渗透率冲到。
啥意思?
就是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10万级买家用车的用户,一半都在看插混或纯电。
轩逸作为纯燃油车的代表,再吃老本肯定要被淘汰。的是,竞争对手不光是自主品牌,连合资老对手都开始"倒戈"了。大众朗逸虽然还是燃油为主,但也开始测试混动版本;丰田卡罗拉双擎的销量占比越来越高;本田雅阁混动已经成了主销车型。
整个燃油车市场就像夕阳产业,留给纯燃油车的空间越来越小。
日产自己也知道不能再拖了。2024年3月,日产推出了"电弧计划"(The Arc),承诺到2026财年在中国市场实现的产品阵容换新,推出5款日产品牌新车型。
这里面就包括纯电轿车N7和混动版轩逸的升级。但计划归计划,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日产在中国的研发能力跟不上市场变化速度,智能化技术更是短板。
N7虽然配了高通骁龙8295P芯片和NOA智驾系统,但市场反响一般,4-7月累计销量也就两万多辆。相比之下,比亚迪海豹单月就能卖三万多。
这时候轩逸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它是日产在华的"现金牛",2024年贡献了东风日产超过一半的销量。
轩逸要是垮了,整个东风日产都得跟着崩盘。所以日产必须保住轩逸,而保住轩逸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它跟上市场节奏。e-POWER混动系统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它既保留了燃油车的便利性,又提供了接近新能源车的用车体验,专门针对那些"想买新能源但有顾虑"的用户群体。
日产的算盘其实打得挺精的。它摸准了一个现象:很多人嘴上喊着买新能源,但心里还是有疑虑的。
充电麻烦吗?
电池衰减怎么办?
冬天续航打折受得了吗?
这些问题劝退了不少潜在买家。e-POWER轩逸刚好击中了这群人的痛点——日常用电(电机驱动为主),长途用油,没有续航焦虑;同时空间、舒适性又比插混车更实在(毕竟不用装大电池,省下的空间都给了乘员舱)。
这波操作,与其说是"激进",不如说是"拿捏"。
但说实话,日产现在的处境也谈不上乐观。全球市场上,它已经被中国品牌超越了。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214万辆,吉利163万辆,都超过了日产的161万辆。
日产从全球前十车企的榜单上掉出去了,这在五年前根本不可想象。的是,它在日本本土市场也被本田甩开了一大截。2025年上半年,日产在日本销量同比下降,而丰田增长,本田虽然也跌了,但体量还是比日产大。
全方位的溃败,逼着日产必须改变。轩逸的升级只是步,后面还有一系列动作:关闭在华工厂、裁员9000人、跟本田谈合并……这些操作都透着一股悲壮感。
但没办法,时代变了,不改变就只能等死。轩逸这次"变激进",说到底是日产求生欲的体现——它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背水一战。
网友吵翻了!
新轩逸值不值得等?
这几个问题得说清楚
关于轩逸e-POWER到底值不值得买,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我挑几个高频问题聊聊。
先说可靠性。
"混动系统靠谱吗?
别跟某些品牌似的用两年就出问题!"
这是最多人担心的。日产这套e-POWER其实在日本已经卖了好几年了,截至2021年3月,日本市场有超过50万用户在用这套系统的车型。从日本车主的反馈看,这套系统的故障率确实很低,比传统自动变速箱还省心。
国内版本虽然是2021年底才引入的,但技术上是成熟的二代,体积比一代小了,重量轻了。质保也给得挺足,动力总成10年/20万公里,基本覆盖了车辆的主要使用周期。
价格是另一个槽点。
"会不会涨价?
现在轩逸经典款才7-8万,新款要卖13万?"
这个担心有一定道理。轩逸e-POWER目前的指导价是13.89-17.49万,确实比纯燃油版贵了不少。
但你得横向对比——丰田卡罗拉双擎起售价13.58万,本田凌派混动12.99万起,轩逸e-POWER的价格在合理区间内。而且从配置和油耗表现看,性价比不算低。
关键是终端优惠,很多地方已经有1-2万的优惠幅度,实际成交价能压到12万左右,这个价位对于一台混动紧凑轿车来说还算厚道。
"纯燃油版还能买吗?"
这是三个常见问题。说实话,纯燃油版轩逸的优势就是便宜。经销商那边,1.6L CVT版本终端价能干到8万出头,这个价位几乎没有对手。
如果你预算有限,对油耗也不是特别敏感,纯燃油版仍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是你对油耗在意,或者想享受电驱的平顺感,那e-POWER版本绝对值得多花几万。
还有人问:"智能配置是不是噱头?"
这个见仁见智。跟造车新势力比,轩逸的智能化确实差了一大截。
但跟同价位的合资车比,它已经算是比较厚道的了。卡罗拉双擎的车机还是老一套,响应速度慢得让人抓狂;朗逸的中控屏看着不小,但功能简陋得像个MP3播放器。
相比之下,轩逸的超智联系统至少能正常使用,语音控制也不是摆设。
从长远看,轩逸的处境其实挺尴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还在上升,2025年前几个月已经突破了。
照这个趋势,到2026年可能超过,燃油车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就算是混动车,也面临插混的挤压——插混能上绿牌,有补贴,很多城市还不限行,这些优势轩逸e-POWER都没有。
所以轩逸能守住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经很不容易了,想要大幅增长基本不可能。
但话说回来,轩逸的目标用户群体也很清晰——那些想买新能源但有顾虑的中年家庭用户。
这群人不在乎能不能上绿牌,也不追求什么智能驾驶,他们要的就是省心、省油、空间大、坐着舒服。轩逸e-POWER刚好满足这些需求。所以与其说它是在跟新能源车竞争,不如说它是在为那些"还没准备好拥抱纯电"的用户提供一个过渡方案。
最后说个预测:轩逸能不能保住燃油车销冠?
我觉得悬。2025年1月轩逸系列销量23959辆,已经掉到轿车榜五了,被比亚迪秦PLUS、海鸥、朗逸和速腾都甩在了后面。
虽然后面几个月有所回升,但想要守住全年销冠,难度不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轩逸作为"最后的燃油车守护者",还能再战几年。
它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崩盘,而是会慢慢老去,慢慢被市场边缘化。
这或许就是一代"国民家轿"的宿命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