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原来你一直觉得高高在上的BBA(宝马、奔驰、奥迪),其实在某些事儿上跟咱们国内车企一样,没啥神秘感?这回在慕尼黑车展上,三家一起亮相新车,三款车,三种思路,却都绕不开一个事儿——设计。没跑,外形一公布,讨论区立马炸锅,各路声音叮咚作响。
说到底,这几年BBA的创新力是不是有点虚?你想啊,原来大家盼着每一代宝马、奔驰、奥迪新品能来点出乎意料的“骚操作”,让人一眼就记住。可现在呢,好像怎么做都一个路数:只是在前三十年、五十年的老款上扒拉扒拉,把经典元素往新车凑合上。还是那些车标、那些造型,堆砌堆砌就算是“新一代”了。可这样,真的还算“惊艳”吗?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所谓的经典设计,到底是不是设计师偷懒的借口?为什么不能彻底颠覆一下?是不是名牌都怕一次“翻船”,结果还是按部就班地炒回锅肉,换汤不换药?其实大家内心都清楚,每代人审美会变,如果全靠“情怀”,那主儿都容易跟不上节奏。敢不敢换一下赛道?那就得看这些高薪设计师有没有勇气了。
有一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只有到了电动时代,这些牌子才突然醒悟,“前脸”不用进气格栅了,那空间和玩法立马就多了起来。你发现没,奥迪直接把前脸轮廓弄得像块“切面包”,不需要进气孔就是一整块黑色的板,极简风拉满。奔驰更夸张,前脸能发光,Logo都能闪烁,中网像个霓虹灯。宝马也再也不是“经典双肾”,直接往六十年代的老车拉一些元素,还致敬鲨鱼嘴、天使眼大灯。这不就是回头找灵感嘛!
可是你们记不记得,最早玩这种发光Logo,甚至在前脸玩灯效的,还真不是这些老牌国际车厂。而是比亚迪。你可能觉得讽刺,曾经连我都觉得比亚迪那种“光怪陆离”的前脸,实在太土气,为啥车标要亮着灯,像卖奶茶的不夜城。主流媒体、消费者那几年各种冷嘲热讽。逮到点儿就说:大屏发光已经是国产电车的“俗套”,谁会买啊?
转头看看现在发生了啥?奔驰把Logo点亮了,宝马让“双肾”发光,奥迪整个中网都在灯光里跳舞,大家也不觉得“低级”,反倒被吹成了“科技美学”。这不是吃瓜群众嘴巴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吗?
要我说,那些年比亚迪受的白眼,今天都给收回去了。现在都是谁敢先变,谁就被骂怪胎。可主流大厂一变,立马变成引领潮流。这是不是有点双标?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惯性思维,国产的创新被当成“廉价”,一旦豪华品牌试水,马上“高大上”?这背后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缺失?
归根结底,设计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抓人眼球,谁都知道,但什么东西算“美”,又谁说了算?马斯洛说人都爱点新鲜感,设计最怕的就是让人审美疲劳。可是你翻翻宝马这次发的新iX3,把五十年前的元素拎出来刷一刷,前脸看着像鲨鱼嘴,再说点“致敬”,大家都觉得合理了。这种借古创新,细想也没毛病,可总觉得差点意思,缺乏点“大胆”与“冒险”。
奔驰更魔幻,一口气把前中网做得硕大无比,还有900多个光源一块儿亮,远远看去像个小夜总会。你觉得豪华么?还是觉得有点用力过猛?我觉得,豪华品牌这两年设计越来越怕被人说“土”,一边不敢丢了logo,也不好意思再大幅创新,最后只能靠灯光和尺寸堆“存在感”。这是不是也算设计圈里的“焦虑”?
再瞧瞧奥迪,干脆直接整个前脸全黑,连经典的TT,终于弃圆就方了,表示自己与“过去决裂”。这其实表明一个问题:啥叫创新?改线条、加灯光,大家都能吹半年。但你要是脱离老路去试,万一翻车,谁买单?所以说,设计师不是没思想,而是怕自己被市场“绞杀”。
这里就有个问题,你买车时到底看啥?你是被设计吸引?还是被品牌光环吸引?说句难听的,假如把比亚迪那套发光Logo换到宝马上,大家还会说low么?我们可能根本不在乎设计好不好,只在乎谁在用。就像以前iPhone刚出来,刘海屏也被骂,现在一堆安卓手机照抄,大家也习惯了。汽车设计也一样,谁先变就可能被骂,变着变着就成主流。
有人说,国产车跟不上世界审美,我觉得不是。恰恰是很多国产厂商敢于“先吃螃蟹”,敢于试不一样的新玩意,结果被老外抄了个遍,只不过品牌号召力还差点意思。咱们自己都不承认自己的新潮审美,这才是问题。要是有一天,国产车的创新被视为引领,估计我们说“发光Logo”才不会被吐槽了。
话说回来,电车时代的到来,正好给全球汽车设计师出了一道大题,以前被发动机、进气格栅这些限制死的造型,现在可以随便改了。设计最大特色就是“能玩灯”,能玩屏幕,能玩颜色。可全世界一顿操作猛如虎,看的还是谁品牌硬,谁敢在大庭广众下“扯着嗓子喊一嗓”。没品牌、没文化自信,创新再好也是小范围试水。
你仔细琢磨,会不会有一天,“电车美学”就浓缩成“前脸能亮多少光”,甚至能绕一圈变色。设计不再是点睛之笔,而是“谁灯多谁时尚”。这种趋势,真的是设计的进步么?还是一种新的“套路”?我担心的是,最终大家都往巨量灯饰和面板堆料上发展,到头来审美更单一,设计师们更不敢探索其他维度的表达。
有句话很有道理:世界上只有两种设计,一种是你看一眼觉得舒服顺眼,另一种是你看三眼还觉得有新鲜劲儿。现在,各大品牌,不管豪华还是国产,都在玩后者:试图往车上装更多“新奇元素”,生怕别人觉得自己老气,但这新奇能撑多久?你门看车,都是因为设计美,还是因为有钱花和品牌够硬?
这个时代,设计师最大的敌人,不是灵感枯竭,是市场盲目跟风。谁敢先试新东西,就被各种吐槽,谁后知后觉就能被叫“经典”。还有人说,BBA其实一直在复制一两代人的审美,这就导致设计没法爆发。倒是比亚迪这种偶尔做点“不正经”的事,反而能把潮流带出去。只不过大家还没准备好接受国产车变“高大上”,还是习惯性觉得老牌子才配“创新”。
等到哪天,咱们身边人能堂堂正正的说:“这车新,亮眼,是中国味儿!”而不是“国产车又抄别人”,到那一天,也许我们的设计才能叫做世界级,不只是拿来主义。前脸亮不亮并不是决定你这车好不好的关键,真正决定的,是你敢不敢试,敢不敢走自己的路,不是模仿,不是跟风,而是自信地“我要就是这样”。
所以说,BBA的设计被比亚迪提前预知了,并不是巧合,是整个潮流加速转型的信号。咱们有理由相信,再过几年,全球车展上的“新奇玩意”也许早就在中国大街上跑了个遍,到时候,那才是比创新更牛的事儿:我们自己定义世界审美。
最后,宝马也好,奔驰也罢,奥迪也行,那些大厂刚开始学着“玩灯”,背后不就是看比亚迪、蔚来之类的动作?谁还不承认,这一波潮流是从中国起步的。只不过,当潮流真正回到本土,你会不会觉得自豪?到时候,谁还提“发光Logo”是low货,谁还会说国产只有廉价创新?这事儿,你别只看热闹,得琢磨琢磨: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文化自信,什么才是引领时代的车企。
别光说宝马三叉星Logo带灯好看,想想是谁最早动了这脑筋,又是谁最早扛了非议。设计是个轮回,创新才是真理。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