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走在街上,一眼就能看到公交车来回跑。
它像城市的脉搏,载着人来人往,热闹又踏实。
可现在呢?
车来了,空荡荡的车厢,连个影子都少见。
有些地方,站台成了摆设,等车的人越来越少。
一年亏四千万,全国多地公交开始停运。
这到底是怎么了?
早些年,乡镇到城里,就靠这一辆辆大巴。
学生挤在中间,上班族抱紧扶手,一上车就是满满当当。
到站门一开,有人冲进来,有人急着下车,吵吵嚷嚷却热热闹闹。
可从2015年起,人越来越少了。
疫情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曾经人挤人的场景,如今只剩司机一个人坐在驾驶座上。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公交客运量,不到2014年的半数。
票钱收得少,成本却越来越高。
每公里运营要花5块7,可票收入才3块2。
全行业每年亏超两千亿。
哪怕政府给补贴,也撑不住。
成都公交,一年赚11亿,净亏1个亿。
苏州更惨,营收才2亿多,成本却近30亿。
最后还倒贴4800多万。
企业没钱,工资发不出。
司机们愁得睡不着觉。
曾经体面的工作,现在成了“吃力不讨好”。
为啥会这样?
私家车多了,想走就走,不用等。
网约车一叫,上门接人,舒服又方便。
电动车灵活,骑一段,轻松搞定“最后一公里”。
大家的选择越来越多,谁还非得挤公交?
可问题不止这些。
公交等太久,走得太慢,不准点。
大城市还好点,小城市线路乱,站点稀疏。
你等半天,车还没来,干脆放弃算了。
客流越掉越低,亏损越陷越深。
但公交没坐以待毙。
南京搞了个新玩法:白天拉人,晚上送快递。
晚上用空车跑配送,同城两小时送到。
资源利用起来了,还能多赚钱。
南昌也不落后,推出定制专线。
上班族多的地方,开通直达线,不绕路,不耽误。
景点周边,搞旅游专线,游客方便,本地也受益。
在没有地铁的小城,这种模式特别实用。
现在有人说,公交快没了。
可真会消失吗?不一定。
政府已经出手了。
九个部门联合发文,出15条政策支持公交。
修设施、调线路、保补贴,都在推进。
只要服务跟得上,创新做得到,公交还能活。
它不只是交通工具。
对老人、学生、打工人来说,它是最便宜的出行方式。
绿色低碳,一辆车能载几十人,比开私家车环保多了。
社会不能只看效率,还得顾公平。
不能让那些买不起车的人,被堵在门外。
最后:
公交车的困境,不是技术问题,是选择的问题。
我们习惯了快,却忘了慢也有价值。
它承载的不只是乘客,还有城市温度。
别让便利的代价,变成冷漠的代价。
守住公交,就是守住一种对普通人的尊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