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万级的一汽丰田bZ5,居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当我第一次在配置表上看到“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前向激光雷达”这几个字时,差点以为自己看错了。这可是一台起售价不到16万的中型纯电SUV,来自那个一向“保守”的一汽丰田。要知道,很多同价位新势力车型还在用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组合,而它,直接把激光雷达塞进了标配清单。这背后,是技术下放?还是丰田在憋大招?今天,我就开着这台bZ5跑了300多公里,从城市到高速,从拥堵到空旷,想看看这台“老实人”丰田,到底藏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惊喜。
外观:不像丰田的丰田车,但很“bZ”
第一眼看到bZ5,你很难把它和凯美瑞、RAV4联系起来。封闭式前脸、犀利的日行灯带、溜背式车尾,这是一台彻头彻尾的“电动车脸”。但细看又很“丰田”——没有夸张的灯语,没有浮夸的导流口,整体线条干净利落,风阻系数低至0.29Cd(官方数据),这在同级里算得上优秀。
最让我意外的是车头那个小小的“凸起”——没错,就是激光雷达。它不像某些新势力那样张扬地顶在车顶,而是低调地集成在前格栅上方。这种“藏而不露”的设计,恰恰体现了丰田的工程哲学:功能优先,不搞噱头。我在高速上开启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后,系统对加塞车辆的识别明显更果断,尤其是雨天,摄像头容易受干扰,激光雷达的加入让系统更“有底”。
内饰:实用主义的胜利,但缺了点“电感”
坐进车内,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丰田味”——对称式中控、物理按键保留、仪表盘位置偏高。优点是上手快,盲操方便,老司机十分钟就能摸透所有功能。但缺点也很明显:中控屏只有12.3英寸,UI设计偏传统,没有那种“未来感”。
不过,丰田在细节上下了功夫。比如方向盘加热、前排座椅通风/加热全系标配,这在同价位合资车里很少见。我试驾的是中配车型,用料以软质搪塑+织物为主,谈不上豪华,但胜在耐用易清洁。一位刚提车的车主老李告诉我:“我开网约车的,就图它这车机不卡,空调给力,座椅坐着不累。”
最让我惊喜的是空间。bZ5车长4790mm,轴距2880mm,后排腿部空间轻松三拳,地板纯平,中间乘客不再“受罪”。后备箱容积490L,放倒座椅能扩展到1400L,搬家、露营都够用。
动力与续航:不激进,但够用
bZ5目前只有一款动力配置:前置单电机,最大功率150kW(约204马力),峰值扭矩260N·m,匹配电动车专属的“异化”e-Drive模式(模拟换挡)。0-100km/h官方成绩7.8秒,实测在8秒左右,对于一台家用SUV来说完全够用。
我特意在城市拥堵路段和高速巡航中测试了它的能耗。城市工况百公里电耗约15.8kWh,高速120km/h巡航时约为18.5kWh。官方CLTC续航有590km和610km两个版本,我试驾的610km车型,实际跑下来综合续航打个85折,约520km左右,属于正常水平。
充电方面,支持快充,30%-80%充电时间约30分钟(官方数据)。虽然不算最快,但胜在稳定。一位车主分享:“我在高速服务区充了两次,30分钟从40%冲到78%,比某些‘5分钟充200公里’的宣传实在多了。”
智能化:激光雷达加持,L2不是摆设
这才是bZ5最值得聊的部分。全系标配Toyota Pilot高阶智驾,包含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自动变道、交通标志识别等功能。关键在于——它真的敢用、好用。
在高架上,我开启导航辅助驾驶(需选装或高配),系统能根据导航路线自动进出匝道。遇到慢车,轻拨转向灯,车辆会自动确认后方安全并完成变道。激光雷达的加入,让系统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大幅提升,至少我在试驾中没遇到“幽灵刹车”或“视而不见”的情况。
车机系统基于安卓平台,支持CarPlay和华为HiCar,但不支持5G,也没有OTA整车升级功能,这点被不少年轻用户吐槽。不过,丰田解释称:“核心控制系统不联网,是为了安全。” 这种“保守”,你爱还是恨?
安全性:丰田的“老本”,还是真本事?
说到安全,丰田从不含糊。bZ5采用“全方位碰撞应对结构”,高强钢占比超90%,并配备10个SRS气囊。电池组有“多重监测+碰撞自动断电”机制,通过了严苛的针刺、挤压、火烧测试。
更关键的是Grip-Control智能四驱系统(部分车型配备),能根据路况自动分配前后轴扭矩,湿滑路面起步更稳。我在一段雨后小坡道测试,普通模式稍显打滑,切换到“雪地模式”后,车辆平稳爬坡,底气十足。
操控:像开一辆“大卡罗拉”
bZ5的底盘调校明显偏向舒适。前麦弗逊+后双叉臂独立悬架,过减速带时滤震干脆,车身不松散。方向盘虚位小,指向精准,完全没有“船感”。高速过弯时侧倾控制得当,配合低重心的电池布局,开起来像一辆“放大的卡罗拉”。
但别指望它有多运动。动能回收有3挡可调,最强档接近“单踏板模式”,但松电门时的拖拽感还是比特斯拉、比亚迪更线性,更适合新手和晕车乘客。
横向对比:bZ5 vs 比亚迪宋PLUS EV vs 特斯拉Model 3
维度 一汽丰田bZ5 比亚迪宋PLUS EV 特斯拉Model 3
价格(万元) 15.98-18.98 16.98-22.98 23.19起
智驾硬件 全系激光雷达+L2 毫米波雷达+摄像头 摄像头+算法(HW4.0)
续航(CLTC) 590-610km 520-605km 554-713km
快充速度 30%-80%约30分钟 30%-80%约30分钟 10%-80%约30分钟
智能化体验 稳定但保守 丰富(DiLink) 极致(Autopilot)
品牌与保值 合资大厂,保值率高 国产龙头,中等 新势力标杆,高
我的看法:
如果你追求稳定可靠、低故障率、高保值,bZ5是稳妥之选;
如果你想要丰富车机生态和快充网络,比亚迪更实用;
如果你迷恋极致科技和品牌光环,Model 3仍是标杆。
但bZ5的独特价值在于:用16万的价格,把激光雷达和成熟L2做到了标配,这是对“合资电车慢半拍”偏见的一次有力回击。
用户真实反馈:有人赞,也有人“吐槽”
我在车主群收集了几个典型声音:
“开了2个月,续航扎实,4S店售后态度比新势力耐心。”——广州·王先生
“车机太卡,想装个高德地图都难。”——成都·小吴
“激光雷达真的有用!上周高速上前方有块大铁皮,车自己刹住了。”——武汉·李姐
这些声音提醒我们:没有完美的车,只有适合你的车。
未来展望:丰田的“慢哲学”能赢吗?
在“卷配置、拼算力”的时代,丰田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不追求L3、L4,而是把L2做到极致可靠。激光雷达下放,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提升基础安全冗余。
这种“保守”,或许正是未来智能驾驶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谁算法强谁赢,而是谁更安全、更稳定、更让人放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16万级的一汽丰田bZ5,到底藏了多少惊喜?
我认为,惊喜不在参数表里,而在那些你看不见的细节:一个更可靠的智驾系统、一套更耐用的三电技术、一份来自大厂的“责任担当”。
它可能不够炫,但足够踏实。
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电动车时代,踏实,难道不是最大的惊喜吗?
各位车友,你们觉得:激光雷达该不该成为15万级电车的标配?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