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车市变革进入白热化阶段,超30家车企卷入价格战,年底与明年或成入手决策关键节点
年初刚过,A市一家新能源体验店门口就已经排起长队,销售小李皱着眉挨个解答:“您关注的这款现在直降1万元,年底前还有加配不加价活动。”旁边的李先生在刷着手里的优惠表格,他低声嘀咕:“这降价幅度也太激烈了,新能源和油车抢市场这么拼,明年还会有更低吗?”今年超过30家车企陷入贴身肉搏,价格表翻新堆在展柜,临近年中和年末连销售电话都勤快不少。我记得去年末,做HR的闺蜜也焦头烂额地选车,每天在茶水间和我吐槽:“一晚上参照了好几家降价,等二手保值率都心慌。”价格战持续拉锯,各家经销商还会在6月和12月,配合国家或地方补贴政策集中发力,补贴优惠、购置税减免、花样促销铺天盖地。尤其年底冲销量,谁都怕今年库存压手里,折扣通常比开年还狠,“年底要冲量,一单顶两单任务啊!”销售张哥催促着,“错过得等明年了!”这种压力感蔓延到购车人,谁都怕早一步买贵了。
其实,今年不少行业分析师悄悄劝新晋家庭,“如果不急真可以买得再理智点。”年初抢开门红时品牌拼命拉新,门店墙上贴着“全系直降”横幅和“加送精品礼包”。而到了12月,库存压力压得销售奔走呼号,许多新家长正犹豫时,听内部人员小陈小声说:“等等,今年底肯定让利更大。”我姑妈本来想给表弟买台电车,听说年底还有政策窗口,硬生生拖到12月再决定。回头看,行业技术大步跨,新一代电池能量密度和快充基本一年“翻新”一波。李先生总担心:“现在买是不是明年又被新款赶超?”碎嘴一下,这两年我身边谁换新车,都被“技术早期风险”喊醒,怕的是入手的第二年续航、智能配置就被淘汰。
而解决焦虑的核心招数,恰是“边看边等”。新能源的大玩家在续航上已经朝800到1000公里迈进,外加快充站分布快得让人恍惚。今年买回家,说不定明年新车一充电十分钟就全满,去年老同事开笑话:“谁敢提前出手,怕第二年手里的变库存。”实话说,25年、26年新能源又一轮自动驾驶功能要下放,听说甚至高中配也能有L2.5,要不忍忍,省下钱又能体验更成熟科技,谁都想。“等一等吧,等五一、等国庆,等等充电桩更多的日子”,家里老车还跑得欢的新爸妈们,在冰箱青菜盒加菜时一样攒着劲儿。不只是等降价,其实是规避技术断档,保值风险都小点。
要说决策节点,倒是年底和明年初——经销商年底冲业绩、清库存,新品折扣大,政策窗口叠加,让买家两头占便宜。我那刚工作的表妹预算紧,一心惦记智能座舱,她打听:“是不是年底那阵入手,反而能捡漏老款稳妥不踩坑?”门店销售会劝:“技术更新虽然快,这个价位能享受的配置,明年未必买得起。”身边小区宝妈群每隔半年都热议该不该再追一代功能,语音导航、自动泊车似乎总比手速慢一秒,大伙都在等市场做“筛子”筛完剩的才下手,“要被技术路线甩下就亏大了。”
对于预算有限、换车不急的家庭,学会“慢出手”成了共识。行业里有厂家坦言:“25到26年会是大洗牌,技术和品牌都洗一轮,活下来的才是优等生。中小品牌今年贴身肉搏,明年风口一转,满地找婆家。老牌车厂反而更稳定,售后网点、保值能力都有底气。”上一代头铁冲早期入手的朋友,每次吐槽:“才过半年,App多了新功能,系统还不给升级。”这种买家焦虑其实不是孤例。碎碎念一句,买车不是追潮流,技术和市场双重稳定才是给家财添安全锁。
现在的等待,其实是为明智和保值做加码。等市场穿越洗牌周期、技术代际再沉淀,购车就能少踩坑,多选更优质的产品。根据行业数据,新能源市场每半年就有一轮重要迭代,到2026年预期高端辅助驾驶功能渗透至六成以上主力车型,充电桩布局也趋于完善。所以,如果你以城市通勤为重头,或者家里车还能坚持一年,真的不用急于入场。让自己站在更稳的技术高点、用更低价格换到更成熟服务,是2024年车市残酷竞争下购车人的唯一主动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