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星愿销量长年领跑,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我想稍微偏离一下,不说它招人喜欢的地方,反倒聊聊那些明显得让人皱眉的点儿,还有新款如果想继续称王必须解决的定价问题。
先说内饰。同行老王跟我嘀咕过,说这车虽说价格摆着便宜,手感这块真的不敢恭维,硬塑料铺一车,摸起来就是那个廉价感,不止他一个人反映这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星愿里边把手能碰到的区域,基本全是硬质塑料,感觉就像拼乐高,少了点家的温度。车企这个锅到底该不该背呢?我觉得他们其实是有心想省钱,但用料和质感恰恰拉低了整车的体验,这里面还牵扯到供应链的硬伤:成本预算得死死卡着,软包材质贵,供应稳定也难控制。说穿了,这就好像盖房子,地面砖性价比不错,但墙砖一看就便宜货,住着心里就不舒服。可能吉利要是敢在这块大胆下血本,销量反倒能真飞一波。
星愿能卖这么好,很大原因还是它的价格门槛低,买家觉着物超所值。但这玩笑开大了,底盘调校依然没改善,实测高速超120,旁边有大货车从旁边风驰电掣,感觉这车都快被吹走了,飘的不仅是车身,还有我的心。销售张哥说:这车风噪刚好是个门槛,一过80,那噪音爆表,客户吓得退单不少。这里头其实是底盘轻和悬挂软硬不均衡的问题,解决不了不是愿意,真是成本和研发周期的双重制约。我的小猜测(没细想过),是不是吉利怕改了悬挂成本太高,销量还没法支撑,就得忍着。
隔音问题说出来不怕出丑,80码以后风噪胎噪立刻闹腾起来,跟新能源车的静谧性概念,完全是南辕北辙。隔音不好,车里聊天都费力,空调开的再大也盖不住风声,这就挺尴尬。曾经听我一朋友回头说,朋友A:这噪音让我一上高速头就疼,开半小时得停下来休息。这不是夸张,是真的影响驾乘舒适。
座椅通风居然没有装,真是令我无语。北方夏天挥汗如雨,就是靠空调,一坐车就像坐桑拿。一位修理工阿姨吐槽:衣服都湿了,车还能不减分?实用主义者喜闻乐见的通风座椅,星愿却基标级没配,算是给用户添堵。顺便说点热泵空调,新能源车型冬天耗电大、制暖慢,没热泵就更惨,不仅电耗高还得拎着厚厚外套上班。
密封性也是个问题,薄薄的车皮,再加上密封条做工一般,结果就是空调要么直吹胳膊不舒服,要么爱莫能助地难以均匀制冷制热。反正我是第一次体验这车时,忍不住跟销售说:你们这密封做成这样,夏天"车内火炉"是标配吧?别的车价位相近的,常规都做好了,星愿这算是拖后腿的地方。
说句大白话,上面说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星愿销量领先的背后隐秘短板。早些年我以为它啥都挺好,靠性价比拉动市场,现在看可能粗糙的做工和不够人性化的设计是它未来最大的风险。
那新款售价该怎么定?如果这几点都改好了,价格保持不变,那绝对是加量不加价,销量能继续攀升没啥悬念。但如果价格突破门槛,又没改进体验,恐怕星愿这个冠军宝座要动摇了。毕竟,市场上对手不是闹着玩的,几万元预算买电车的年轻人眼尖得很。
我算了个粗糙成本,假设增加软包+座椅通风+热泵等硬件,成本估计会涨2000-3000元。到底能不能转嫁给消费者,或是吉利自己消化,这背后是供应链和市场策略的玩法,估计吉利高层和供应商每天都在撕逼(这段先按下不表)。
反正,我挺想知道,你们作为普通消费者,会为这些改进多花几千块还是更喜欢原味的性价比?销量冠军的位置,除了价格和配置,是否也得靠这些看似小细节撑起来?等我晚上把星愿的用户群留言再仔细翻翻,到底大家吐槽的是真痛点还是无感科技,补充下数据之后再跟大家聊。
话说回来,星愿销量这么火,能长期保持吗?车企每年都在推新品,后浪很猛,且看它新款在细节上能否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毕竟买一辆车不是买一句广告词,而是买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心和舒适。你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