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欧洲车一直都是高端、靠谱的代名词,不管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过去几十年几乎垄断了全球汽车行业的话语权。
大家出国旅游,看到德国街头的那些大品牌,总觉得欧洲车就代表着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的标准。
但现在再去欧洲逛一圈,你会发现,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电动车越来越多,零跑T03、比亚迪海豚这些车型已经在欧洲开得满街都是。
欧洲汽车的“老大哥”地位,被中国电车慢慢撬动了。
欧洲人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新能源车是未来,但他们动作却明显慢了几拍。
2025年慕尼黑车展那一波,雷诺、宝马、奔驰等都开始高调宣布自己的新能源战略,也拿出了不少低价新车型,比如雷诺R5和菲亚特大熊猫,看起来很有诚意。
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欧洲车企之所以“慢半拍”,根本原因是以前靠燃油车赚得太舒服了,转型没那么积极。
中国车企开发一个新电动平台,平均只要22个月,欧洲同行却得拖到42个月才能搞定。
还有动力电池这块,中国的pack成本已经做到87美元/kWh,欧洲还在112美元/kWh左右徘徊。别小看这几十美元的差距,车企竞争比拼到最后就是成本和效率。
2025年春节时,欧洲汽车行业内部就有不少人公开承认,欧洲的创新节奏已经跟不上中国了,不努力学习就要被淘汰。
雷诺CEO卢卡·德·梅奥的话说得更直接:“中国现在掌方向盘,欧洲只能坐在副驾。”他甚至公开号召欧洲车企要向中国车企学习。
说到学中国,雷诺算是比较“实在”的一个。2020年就狠下心砍掉了传统燃油车业务,和东风、江铃等中国公司合资搞新能源车,连在上海的研发中心都开起来了。
宁德时代的电池让雷诺成本大降三成,2023年欧洲电动车销量榜第一就是雷诺,靠着中国技术和产业链,雷诺把欧洲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智能驾驶这块,雷诺还找文远知行合作,法国路测直接用广州生物岛积累的测试数据,真正实现“欧洲路上跑中国技术”。
大众也不甘落后,开始照着雷诺的模式“抄作业”,重点就是控成本。零部件大批量从中国采购,毕竟中国汽配产业链全球都是公认的性价比最高。
可即便如此,欧洲车企还是难以追上中国的脚步。比如大众刚推出的APP290电机,技术参数看起来很牛,但比起比亚迪海豚、MG4这些中国电动车,性能其实差距不算大。
就连特斯拉在北美搞磷酸铁锂电池工厂,也得靠宁德时代授权技术才能搞定,大众的电池项目也离不开中国设备供应商。说白了,欧洲车企想抄中国作业都抄不全。
眼看技术和成本都拼不过,中国电车在欧洲越卖越好,欧盟就开始用政策挡路。
2024年7月,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车加收17.4%-37.6%的临时反补贴关税,2025年又改成“最低进口价2.8万欧元”,表面上是给中国车企松口气,
实际上还是想给本地品牌留点生存空间。
中国也没坐以待毙,2025年1月把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列入禁止出口目录,坚决守住技术底线。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迅速布局海外,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电池厂,蜂巢能源在德国搞4680大圆柱电池,天齐锂业参股葡萄牙锂矿,绕开政策限制,把产业链直接搬到欧洲去。
中国车企研发投入也是连年增长,头部企业一年投几百亿搞技术创新,2024年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数量已经占全球58%,
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这些领域已经和国际顶尖水平接轨。
政策上也在升级,2026年开始,中国对纯电动乘用车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不再只看销量,还要看质量和碳足迹,谁只靠低价投机取巧,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
这些努力已经开始在欧洲市场见效。根据麦肯锡的数据,意大利有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愿意买中国电动车,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
欧洲消费者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中国电车的品质和技术。
但这场中欧电车博弈还远没有结束,欧盟在本地化、技术标准上还会不断加码,中国车企也必须把优势从“低价”转向“品牌、技术、标准”,真正把国际市场的根基做稳。
现在的中国车企,已经不是只靠“便宜”打天下,越来越多品牌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标准制定权。
未来中欧之间的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谁能坚持长期投入、不断创新,谁才能在全球市场成为真正的赢家。而在这场你来我往的较量里,最终受益的,还是那些买车的普通人。
竞争越激烈,车子越好、越便宜,全球消费者才是真正的赢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