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挺热闹,有件事儿让人不禁琢磨半天。一汽集团,咱们国内响当当的央企,居然要成为零跑汽车的最大单一股东。虽然咱普通人对资本增发这种操作不一定都清楚,但你细想一汽搞定了这事儿,可是动静不小。这俩公司联手的消息刚放出来,就已经让行业内外都炸锅了,有些人拍手叫好,也有些人捏一把汗,担心这桩婚联姻究竟是个双赢结局,还是生了内部矛盾的孩子。
但是吧,这背后不仅仅是资本的运作,我们仔细深挖一下,就能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战略布局。一汽集团这些年在新能源阵地上的表现反响平平,确实需要突破一下,而零跑汽车作为行业里的“后浪”,近几年搞的全栈自研技术是吃了喝了、摁住自个的节奏猛冲。现在两个巨头联手,一汽能吸纳技术和发展的势头,而零跑能借助国企背后的资源和支持,啥补助政策啊、啥基础架构都会迎来新的机会。这二位的结合,未来咱们能看到什么花样确实挺值得期待的。
咱不妨换个角度说,说一汽集团的境况吧,毕竟它是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一个大名片,老炮儿身份坐实了,但它苦于新能源的市场表现总是跟不上趟。过去几年里它家新能源汽车总量连百万都摩不上边,占比也仅有可怜巴巴的10%,这些数据就甭提啥叫人振奋了。对比它在燃油车上的市场地位,新能源的短板就跟纱布一样刺眼。一汽自然不甘心呗,眼看着行业一窝蜂奔新能源赛道,自己不能再沉迷传统玩法了。这时候和零跑合作,其实从战略层面来一汽这是想用零跑的技术来当加速器,直接撵上别人已经抢跑好几圈的节奏,正经是一招妙棋。
咱再来说说零跑吧,这家公司过去六年的发展着实让人叹服。我还记得,2019年的时候它交付不足千辆,那会儿真没几个人能看穿它的潜力,谁能想到2022年人家销量冲到10万,2024年都快逼近30万了。它不是靠品牌故事圈粉,它是靠技术和性价比硬拼出来的份额,尤其得提一句,它那些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技术,行业内不少人都说“零跑的东西还真是有两下子”。其实背后的功夫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坚持全栈自研,咱别觉得这是个啥抽象词,说白了就是自己搞定从动作设计到系统算法的一整套研发。这也让它成本控制和技术更新的能力都甩竞争对手几条街。
不过讲这么好听的,也不能关上门说零跑就无敌了,它发展到这个阶段也还是个年轻企业,讲求扩大市场,有技术没资源也不行。就像去年它和Stellantis合作成立国际公司,瞄准了欧洲市场,这步棋确实有战略眼光。可是大刀阔斧的布局,再激情昂扬也不可避免需要钱、需要稳定的供应链之类的支持。这个时候特别贱就需要很稀缺的资本加持。而一汽的合作,恰好能完美补这个缺口。
但你看呗,所有资本合作背后都藏着长线的博弈。这次零跑和一汽的联姻,确实看起来“双赢”,但这其中的“平衡点”可没那么好找。有人会想,如果一汽成了零跑最大股东,那么零跑还能保持它一向的小而灵灵活打法吗?国企管理体系和这类造车新势力的快节奏打法之间吧,说实话,观念确实有冲突。这事成之后,对零跑创始人朱江明的经营智慧就是真刀真枪的考验了。这人过去几年确实给行业制造了不少惊喜,能让零跑从小透明变成业内炙手可热的黑马,你别小瞧他,还真是一员老手。但这次呢,他得继续在两个领家大户之间拿捏好战略平衡,看看能不能继续把零跑玩得出彩。
一汽当然也不是稳赚不赔的,零跑确实是它新能源转型当中的一张王牌,但技术引入和市场开扩并不是一口气就能吃下的。尤其是行业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资本结合的模式虽然有优势,但它同时也可能限制一汽自己的创新性。站在更高层面,央企的改革压力是摆着的,一汽通过这次合作没准能在改革层面有动作,进一步朝轻资产化和国际化方向进发,但能不能趁此机会吃掉更多市场份额,还真得靠执行力说话。
最后吧,不管咱是站谁的队,这次资本联手确实有深远影响。它不仅是新能源汽车工业中的一个局部事件,它其实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定位的一次转折点。中国品牌能不能通过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内部整合打破现有局限,这种资本合作就是个事关大方向的战略试探。挑战肯定有,但机会也真不少。不夸张地说,这事儿办好了,它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咱这边再看看11月的正式公布吧,没准儿全行业的大局面会因此发生一轮不小的变化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