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标出现,车企换标识,用户身份有变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4S店,盯着一排排新车标,感觉自己不是来买车,是来猜字谜?

上一次这么迷茫,还是在朋友圈看90后发“土味情话”。

买车就像买手机,选择多到头晕,哪怕是老牌大厂,也能变出一堆新马甲,连销售都差点认不全自家产品。

新车标出现,车企换标识,用户身份有变化-有驾

我跟着朋友去选车,销售一通“纳米”“猛士”“仰望”“方程豹”轰炸,朋友问我:“这些是哪个朝代的?”我一边百度一边怀疑人生,钱包没出,心已经晕了三圈。

说实话,以前买车,看标就知道身份,奔驰宝马奥迪,家里有矿你就上,没矿就比谁更懂性价比。

现在倒好,东风、比亚迪、丰田、现代这些老厂,一水儿的新牌子,仿佛玩起了“多胞胎生育计划”,一个妈生一堆孩子,什么市场都要插一脚。

东风纳米死磕3-8万微型电车,四个月三万单,买家一半是刚拿驾照的00后女生,钱包刚鼓,先买个能停、能萌的入门车。

同一个东风,猛士直接冲八十万,“蟹行”模式横着进车位,定位是那些大G玩腻了的老炮,硬核到可以下赛道刷存在感。

同一个集团,两块市场,互不干扰,利润都进了东风兜里,怪不得一家车企能玩出八种人生剧本。

比亚迪更绝,去年直接把“仰望”抬到百万级,“方程豹”锁死40-60万的硬派圈,海鸥则专注10万以内,把价格表做成楼梯,每梯都有不同的梧桐树在等凤凰。

内部人士都说,王朝网的老客户进店只想换更大更贵的车,销售一句“要不看看仰望”,成交率倍涨——品牌隔离=溢价滤镜,百试百灵。

就连国际大牌也不装了,丰田北美复活“Scion”,车标像素风,门店开在潮玩店旁边,主打Z世代,连发动机声都嫌吵,“安静才酷”成了新潮流。

现代把IONIQ变成“艾尼氪宇宙”,旗舰店咖啡、潮玩、电竞才是主角,车反而变成了打卡背景。

年轻人一边拍照一边下单,谁还在乎传统现代标?

新车标出现,车企换标识,用户身份有变化-有驾

这么多新马甲,真的只是车企瞎折腾吗?

还是另有玄机?

我想起小时候去百货商店,一个品牌卖衣服、卖鞋、卖水杯,什么都来,后来发现都是一个厂出的,不同名字只是给不同钱包和品味找“归属感”。

买车这事也是,你以为自己在选品牌,其实品牌早就按你的预算和审美,给你安排好专属身份,还能顺便收割你的社交需求。

一句话,多品牌不是炫技,是精准投喂,每一瓣都对上一个钱包和一条朋友圈。

你说这样的操作是不是有点像“多重人格养成游戏”?

车企把自己拆成十个马甲,每个都能讲出一个新故事。

你是00后刚就业,刚拿驾照,预算卡死3万?

纳米和海鸥就是你的“人生第一辆”。

你是社交圈混得风生水起,非百万级不出手?

仰望、猛士已经帮你配好“朋友圈滤镜”。

你怕被割韭菜,又想服务拉满?

新车标出现,车企换标识,用户身份有变化-有驾

岚图、智己这些独立新能源绕过老套路,卷到海底捞级服务。

这里我想问一句:你真的在选车,还是在选“新身份”?

以前买车是为了出行,现在买车是为了发朋友圈。

谁的车标能让你在聚会多聊两句,谁的品牌能给你多收几个点赞,才是决定你买单的终极理由。

现在的车企,比的是谁能给你编出一个更炫的身份故事,谁能把你的消费欲望榨到最后一滴。

有读者要说了,这么多牌子,售后会不会成迷宫?

修个车要玩一圈“品牌大逃杀”?

别急,岚图直接上门取车,修完送回,全程直播,海外销量比国内还低投诉。

领克体验店开到巴塞罗那,老外排队喝功夫茶,顺便试驾,体验感比纯卖车还高端。

服务也玩“品牌分身”,只要你肯掏钱,保养都能玩出花样。

不过说到底,现在的汽车市场,是不是越来越像“品牌拼图”?

你买车不是选性能、配置,而是在比谁的拼图更高端、更独特、更能撑场面。

新车标出现,车企换标识,用户身份有变化-有驾

那些还在用老标卖新价的“油改电”,说实话,真的可以pass了。

时代抛弃旧logo,连声招呼都不打。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未来十年,你还会在意车标吗?

还是只在意“能不能上热门”?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能不能停车、能不能拍照、能不能发朋友圈,比动力参数都重要。

品牌不变脸,年轻人根本不理你。

车企不换身份,流量分分钟转头。

说到这我也得自黑一句,我买过的车标加起来能凑出一套麻将,结果每次换车都感觉是换了个新身份,朋友圈一水儿点赞,实际开起来还不是一样堵在三环。

车企这么玩品牌马甲,真的能把消费者分得清清楚楚吗?

还是最后大家都变成“身份韭菜”,被收割了一圈又一圈?

最后我想问,你觉得车标到底还重要吗?

品牌越多越分明,还是越多越割韭菜?

你是想选一个能讲故事的牌子,还是只要能开就行?

下次你走进4S店,面对一堆新车标,会不会也在心里默默问一句:“我到底买的是车,还是一段社交剧本?”评论区见,听听你们的“身份故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