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

最近大家走在街上,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马路上跑的韩国车好像越来越少了?

想当年,北京现代可是个响当当的名字,谁家要是买了辆伊兰特或者索纳塔,那也算是跟上了潮流,是家庭奔小康的一个标志。

那时候的北京现代,风光无限,一年卖出一百多万辆车,是能和大众、丰田这些大品牌掰手腕的狠角色。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可如今,时过境迁,这个曾经的王者似乎正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甚至连每个月卖了多少车都不太好意思公布了。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如此成功的品牌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这事儿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看看这几年北京现代走过的路,那真叫一个高台跳水。

时间倒回几年前,北京现代还是合资品牌里妥妥的一线选手,年销量突破百万台是家常便饭,工厂里的车子生产出来都不愁卖。

但是,从巅峰滑落的速度,快得让人有点措手不及。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到了2022年,北京现代的年销量已经降到了25万台左右的水平。

当时,公司请回了老将吴周涛来掌舵,这位新上任的董事长也是雄心勃勃,喊出了“再造一个全新的北京现代”和“2025年重回50万辆”的口号,听上去确实让人振奋,感觉像是要上演一出王者归来的大戏。

可现实很骨感,2023年过去了,销量数字还是在25万台这个关口徘徊,官方虽然宣传说是“企稳回升”,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更像是原地踏步。

时间来到2024年,情况变得更加不乐观,根据各方渠道的统计,北京现代在国内的销量可能连15万台都保不住了。

到了2025年,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也就十万台出头,而且这里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口到海外市场的,真正卖给国内消费者的数量,可以说已经跌到了谷底。

从曾经的年销百万,一路下滑到七八十万、四五十万,再到如今的不足二十万,北京现代已经从一个主流合资品牌,快要变成一个边缘化的三线品牌了。

这背后,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几年前的“萨德”事件,那件事确实像一个导火索,让韩系车在国内的品牌形象受到了重创,消费者好感度大减。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但这只是外因,真正决定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汽车市场内部。

简单来说,就是时代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真的崛起了。

咱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假如你现在手握15万预算准备买车。

在七八年前,你可能会在现代名图、大众朗逸这些合资车里做选择。

但是今天呢?

你的选择范围可就大太多了。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同样是15万,你可以买到比亚迪的秦PLUS或者宋PLUS,它们不仅有纯电模式,能省下不少油钱,车里还有超大的中控屏幕,各种智能化的功能,甚至还有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科技感和体验感都远远超过了同价位的传统合资油车。

更不用说,还有理想、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它们用全新的理念,把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这就意味着,北京现代过去赖以生存的“性价比”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过去,它的优势在于比德系、日系车便宜,设计也还不错。

可现在,论价格、论配置、论技术,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做得更出色。

当大家越来越为国产品牌的进步感到自豪,越来越愿意选择国产品牌的时候,北京现代这种二三线合资品牌的吸引力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产品力跟不上时代,品牌力又在减弱,销量下滑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现在,北京现代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车,越来越多地不是卖给中国人,而是出口到海外,甚至返销回韩国本土。

这其实也从侧面说明,在现代汽车的全球战略里,中国市场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主要的销售市场,慢慢变成了一个出口生产基地。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按理说,公司上下应该都绷紧了神经,想方设法地去了解市场,拿出能打动消费者的产品。

但从北京现代一些高管的公开活动来看,他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

比如,在炎热的夏天,董事长吴周涛和常务副总经理李双双亲自到一线去给员工“送清凉”,拍下照片发出来。

关心员工当然是好事,但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头,这种传统、形式化的慰问活动,除了能体现领导的“亲民”之外,对解决实际的销售困境有多大帮助呢?

市场和消费者并不会因为你给员工送了瓶水,就多买你一辆车。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更有趣的是,吴周涛董事长也开始紧跟潮流,学着其他车企大佬一样,做起了个人视频号。

高管亲自下场与用户沟通,这本来是个拉近距离的好方法。

但关键在于,你沟通的内容是什么。

他搞了一个“吴总的EO韩语小课堂”,用AI合成的韩语来介绍新车。

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咱们中国消费者买车,有几个人会在意老总会不会用韩语讲车?

又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去听一段自己听不懂的语言介绍?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这种明显是自娱自乐、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营销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离真实的消费者太远了,根本不清楚大家到底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

有这个精力和预算,找几个真实的车主聊聊用车感受,或者把产品拿去和竞争对手做个实实在在的对比评测,效果可能都比这强得多。

这种与市场脱节的思维,最终都体现在了产品上。

就拿他们准备推出的一款名为ELEXIO的全新纯电SUV来说,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战略车型,还没上市就让人感觉前景堪忧。

首先这个名字,又长又绕口,典型的韩式英文命名,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既不好读也不好记,传播起来就先输了一半。

再看产品本身,车身长度超过4.6米,算是一款标准的紧凑级SUV,可它的轴距,也就是决定车内空间的关键数据,却只有2750毫米。

这是什么水平呢?

北京现代深陷谷底,高层却自欺欺人,销量惨淡真相如何?-有驾

隔壁北汽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推出的一款叫T1的小型SUV,车长才4.3米多,轴距却做到了2770毫米,比ELEXIO还要长。

这就很奇怪了,纯电平台最大的一个技术优势,就是可以把车轮尽量往四个角推,用较短的车身实现超长的轴距,从而获得宽敞的内部空间。

可北京现代这款号称诞生于纯电平台的车,空间利用率反而还不如别人小一个级别的车型,这不禁让人怀疑,它的这个平台到底“纯”在哪里。

这样一款产品,在设计和空间上都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竞争力,它要拿什么去和市场上那些已经卖得非常好的同级对手,比如极狐T5或者比亚迪元PLUS去竞争呢?

难道就靠那个让人尴尬的韩语小课堂吗?

显然不现实。

在产品本身无法打动人的前提下,我们也很难相信,它在定价上能比我们本土品牌更有诚意。

所以,这款新车还没上市,很多人就已经能预见到它未来的命运了。

它就像是北京现代目前困境的一个缩影:固守着过去的思维,做着自我感动式的营销,拿出的产品却跟不上市场的节拍,最终也只能被越来越理性和务实的中国消费者所忽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