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崭新的大众高尔夫,浑身都是顶级的德国钢材,发动机的心脏“砰砰”跳得正欢,就因为差一颗还没指甲盖大的芯片,愣是下不了生产线。这不是段子,是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里,老师傅们手揣在兜里,眼巴巴瞅着的残酷现实。大家伙都在等,等那个来自荷兰的“救命稻草”,可等来的,却是一盆从头浇到脚的冰水。
这事儿说起来,简直比喜剧还讽刺。荷兰,这个天天跟德国勾肩搭背喊“欧盟兄弟”的国家,这次结结实实地给了德国汽车工业一记“背刺”。他们动手的对象,叫安士半导体,一家总部在荷兰、中资控股、但在欧洲汽车圈里堪比“芯片食堂大妈”的存在。你别管是大众、宝马还是奔驰,谁家的饭碗里都少不了她打的菜——那些不起眼但没了就不行的功率芯片、二极管。
原本只是这家公司自家工厂设备出了点小毛病,说要停产检修几周。按理说,这点波澜,家大业大的德国车企,靠着库存也能晃悠过去。可坏就坏在,这背后掺和进了太多“大人的游戏”。有人说荷兰是借着“国家安全”的由头,想把这家中资背景的企业搞“国有化”;紧接着,我们这边也祭出了出口管制。一来二去,安士半导体直接被架在火上烤,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月”变成了“天”。
《图片报》的记者都快住在大众工厂门口了,报道里说,整个德国汽车行业的芯片库存,最多还能顶个10到20天。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壮汉,被告知他的氧气瓶里,只剩下最后几口氧气了。恐慌情绪就像病毒,瞬间从大众蔓延到了宝马和奔驰。宝马慕尼黑工厂,生产3系的产线,已经从“三班倒”砍成了“两班倒”,说是为了省着用芯片,这不就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嘛。奔驰那边更直接,一些SUV车型的交付时间,直接延长到三个月起步。
你可能会问,一个芯片而已,有那么夸张?这玩意儿又不像光刻机那么高精尖。没错,它不贵,技术门槛也不算顶天,但它就像是空气。你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一旦没了,立马窒息。一辆最普通的家用车,身上藏着50到150颗芯片,从你听歌的娱乐系统,到控制发动机喷油的点火系统,哪哪儿都得用。缺了一颗关键的,你这车就是一堆高级废铁。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冷冰冰地摆在那儿:汽车行业贡献了全国GDP的8%,直接关联的工作岗位超过300万。这要是真停产了,可不只是车企老板们睡不着觉,是几百万个家庭的饭碗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种“被人卡脖子”的剧情,德国人不是第一次演了。前两年能源危机,因为对俄罗斯天然气的过度依赖,硬生生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工业停摆,民众挨冻。这才几年啊?怎么就记吃不记打了?之前嚷嚷着要“供应链多元化”、“去风险”,结果折腾了一圈,发现自己还是在一个篮子里放了太多的鸡蛋,而且这个篮子,还被邻居提在手里。
现在德国车企也急了,大众成立了“芯片采购应急小组”,直接派人驻扎在安士半导体的工厂门口,跟催命似的盯着生产进度。同时,也开始到处“找关系”,跟台积电、三星这些大佬谈判,希望能抱个新大腿。这场景,像极了那个在牌桌上输光了筹码,才想起自己家里还有点存粮的赌徒。
回过头看,咱们中国的比亚迪,早在2018年就开始搞自研芯片,现在车规级芯片的自给率都超过70%了。所以前几年全球“缺芯潮”的时候,别人家都在减产,比亚迪的销量反而噌噌往上涨了35%。这不是什么未卜先知,这就是朴素的道理:核心技术,得攥在自己手里。德国人现在也宣布要砸200亿欧元扶持本土芯片产业,计划到2030年实现30%的本土供应。听起来很美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场由一颗小芯片引发的产业地震,把欧洲汽车工业的脆弱暴露得一览无余。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是如何环环相扣,又是如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对于德国的汽车巨头们来说,这或许不是最坏的时代,但绝对是最需要清醒的时代。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把自己从泥潭里拽出来的,永远只有自己。现在的问题是,这几口所剩无几的“氧气”,还够他们撑到学会自己造氧气瓶的那一天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