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真的这话说的很有道理。特别是在我多年的汽车从业经验里,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先说高速。你开开高速,道路上那些开得快的人,大多都集中在某几类车里。比如美系的SUV,别一脸惊讶,这货刹车线性、动力充沛,油门一下过去,感觉就是比国产车更能撒开,尤其是在120公里上下的范围内,几乎没人把限速放在心上。或者说,开得快的车主,大多也能对得起这个动力,不会为了追求速度而买个强压惊吓的车。
我记得有次在某高速出口旁边的小咖啡店遇到一姐们,她开的是一辆Camaro。她跟我说:我这车耗油还行,就是平时开开600多每月,不超千,动力足,开快一点得心应手。我当时心想,估计这个速度120+都不是事。反正我自己也感觉,同价位的国产车,没有哪个开得特别快。你说到国产20万的车,那是真的可以不用把限速当回事。我一个朋友开了一辆国产中型SUV,开到百公里120都不觉得快。为什么?估计是车的调校跟设计的问题吧,加速的平顺感差点,不像美系那么阳刚。
说到这儿,我又想到小时候曾经逛过的二手车市场。有熟人在那里说:国产车就是油门踩得不到位,有一部分原因是调校不到位。我当时还挺反感,觉得国产车肯定都很差。后来一想,不对,调校的差异,可能跟研发投入和研发流程有关。研发流程我曾经跟几个业内的朋友聊过,研发大致可以比作厨师做菜。流程不到位,调味不准,菜永远做不好。国产车在研发上,之前确实投入少,尤其是在动力调校、底盘调教上,和进口车比差点意思。现在逐渐改善了,但差距还是存在。
说到供应链,就跟我们买菜一样。供应链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车的质量。你去大超市买菜,自然能挑出比较新的、品质好的青菜。但如果供应链出问题,比如冬天蔬菜价格疯涨或者供应不够,菜就不一定那么鲜了。同理,国产车在某些配件上还是要依赖进口,尤其是核心零部件。这就像某次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跟我讲:用的是国产配件,但关键的电子模块还是进口的,要不然那辆车早扔路边了。这个比喻挺形象,也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国产车价格便宜但还没有完全达到全球最强的地步。
但创业的勇气都在这,能将供应链稳定下来,车价降到合理范围,品质还可以满足日常需求,那就差不多了。这不,我刚才翻了下手机相册,看到自己那辆刚买两年多的国产SUV,日常上下班开开,跑高速状态还不错。只是觉得,没细想过,百公里成本大概在多少?我猜也许在三块左右,也就是说一公里一毛多点,算起来还挺划算。
再说到用车心理。你知道吗?很多人选择车,除了性能和价格,更重要的是心理感受。比如我朋友小李,他就偏爱华系车,觉得稳重,其实也是一种从心理暗示上自我安慰——买国产车心里觉得实惠。但接下来要说个故事。
那天在修理厂,我问修车工:你觉得国产车和合资车,最实用的区别在哪?他笑笑说:合资车就是用料实在,调校得好,跑个十万、二十万公里都没问题。国产的啊,容易出问题,尤其在电子系统上。我当时心想,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道理,但也不绝对。你说国产车的电子系统是不是更折腾?价格差一截的情况下,能不折腾点么?(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记得有次和朋友去自驾,车刚跑了六七万公里,他说:这车还是能继续用,就是小毛病多。我翻了翻笔记,发现实际电子零件换掉了几个,也就几百块钱的事,但大修时那油耗和动力的变化,才是真考验。
我挺喜欢开快车的。尤其是在高速上,特别想试试那种车在路上,心在天边的感觉。你说开快车,人开的多了都知道,多少是心理作用——我长得高,踩油门感觉更带劲。但实际上,对于那辆国产20万左右的SUV,我觉得开快了,跑高速时的表现其实还挺稳定的,车身的姿态变化没想象中那么大。只是,油耗会多点,尤其我觉得国产车的发动机调校,油门的响应没那么灵敏。你们也许会觉得,叫我追求速度有点夸张,但是真实情况,年考核大概跑个5-6万公里,速度还得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就是那种想在高速上尽快赶到目的地,但不至于变成飙车的感觉。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车企在研发时,是不是更偏向性能?还是更偏向成本控制?我猜,绝大多数国产车现在还是在成本边缘徘徊。例如,很多同级别车型,底盘材质、隔音材质和配置,差别明显。你要是真的想像美系车一样,开快点也不拼硬颓,就得加大投入。有人会说:这是榨取所有利润的最后一段时间。我觉得也不无道理,但如果还是练内功,说不定未来国产车真的能追上甚至超越进口车。
但这是不是我唯一的担心?我对国产车最大的隐忧其实还是在于氛围——比如售后服务、二手保值率。这两个,真的是一方面影响买车的心理,一方面也影响用车的经济。
听说过一个朋友的故事,他去某4S店修车,店员问:车是不是年审到期啦?一问,我就笑了。其实用车几年后,感觉保值率特别重要,特别是在买二手车时。国货车,二手市场的价格还不够坚挺。其实我自己试过,牵头签字要买一辆国产SUV,销售的那句你放心,我们这个品牌二手还值钱让我沉默了半天。|估计,那只是厂家的自吹自擂吧。
这让我一边琢磨一边怀疑:是不是用车体验,跟品牌认知有很大关系?而且,没细想过,很多时候,那些事故之后的故事,才最真实——修理工说:你这车想修得好,得自己控制油门,不然就刹不住车。我估计,汽车就是这样一份工程师与驾驶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安全第一,但你说那些开快车的人,心里没点冒险精神吗?或者说,他们那勇气不是跟车质量有关系?(这段又闪了)
哎,真觉得,好的车体验其实还是,自己心里觉得稳妥,这个没有用价格衡量。车其实就是,能陪你跑一段路的陪伴。但到底未来的国产车,能不能把限速踢出行动指令?我还在观察。
蘑菇街上那句话,挺耐人寻味: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给限速路上站着看的。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