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理想汽车总部,财务VP第三次用激光笔圈出投影幕布上的关键数据:2024年Q2车辆毛利率18.7%,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背后,是常州工厂深夜仍在运转的生产线,以及财务系统里单车净利润从2023年Q1的1.78万元骤降至不足7000元的残酷现实。
深夜会议室的红色警报
财报发布前48小时的核心数据沙盘推演中,CFO团队反复测算两个关键指标:单车售价同比下滑3.6万元带来的收入缺口,以及L6车型占比提升至35%对整体毛利率的稀释效应。监控画面显示,为冲刺12.8万辆季度交付目标,生产线工人正在连夜调试新增的L6专用工装夹具。长江证券的行业报告被投影在墙上,其中"新能源车平均降价1.8万元"的结论与理想内部数据形成刺眼对照。
L6走量策略的生死辩论
产品部门用三组数据捍卫策略:L6带动交付量环比增长25%、市占率提升1.2个百分点、订单转化周期缩短至7天。但财务团队立刻反击——促销政策导致车辆毛利率跌破19%警戒线,且每辆L6的边际收益比L7低4200元。双方拉锯的焦点在于:当乘联会统计显示2024年227款车型降价时,理想是该坚守30万+价格带,还是拥抱25万级走量市场?
李想的黎明决断
8月28日财报电话会前,三个关键决策被敲定:智能驾驶研发投入延期至Q3、非核心营销预算削减37%、常州工厂L6产能提升至月产4.2万辆。这些动作直指两个目标:保住现金流、冲击交付量。对比行业数据更显决断残酷——在新能源车平均降价9.2%的背景下,理想选择用18.7%的毛利率换取25%的交付增长。
财报背后的行业生存法则
302亿元营收低于市场预期324.7亿的落差,被23.6%的环比交付增长部分抵消。但深层矛盾在于:当单车净利两年跌逾六成,新势力既要应对价格战又要维持研发投入的困境愈发无解。李想内部讲话中"先活下来"的措辞,或许暗示着行业淘汰赛的加速——毕竟在理想L6每多卖一辆就少赚4200元的算术题里,解题的钥匙早已从利润表转向了现金流量表。
这场财报夜最终揭示的,是新能源赛道从野蛮生长到精算时代的转折。当规模与利润的天平剧烈摇摆,或许真正的胜利者将是那些能在刀锋上精准跳舞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