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也开始玩增程?精灵5 EHD售价18.99万起!续航1600KM!

2025928日,新能源圈最热闹的新闻不是哪家新势力又融资了,而是那个曾经靠"萌系小车"出圈的smart——整了台大家伙!精灵5 EHD开启预售,价格18.99万起,最狠的是标了1615km综合续航。要知道,前两年smart还在卖微型电动车,现在整出个中型SUV,还敢喊"1600km不打怵",评论区都炸了:"smart飘了?""续航是真能跑,还是吹牛?"

今儿咱就扒拉扒拉,台车到底啥来头,为啥敢这么玩。

smart也开始玩增程?精灵5 EHD售价18.99万起!续航1600KM!-有驾

1615km续航真不是吹的?这技术到底啥来头?

2025928日晚上,smart官方甩出精灵5 EHD的参数表,把"1615km综合续航"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数字一出来,整个朋友圈都不淡定了。有人质疑虚标,有人觉得是噱头,还有人开始算账:续航能干啥?

咱先说说现在新能源车主最头疼的事儿——长途焦虑。开过纯电车的都知道,市区代步挺舒服,一到跑长途就犯怵。现在主流纯电SUV,续航做到600-700公里已经算不错了,但你得按CLTC工况来算。实际上路,尤其冬天开暖风、上高速,续航得打个七折。从北京开到石家庄300公里,中途不补电心里就发虚。再看增程车,比如问界、理想这些,综合续航普遍在1200-1300公里上下,比纯电强不少,但想破1500公里还是挺难的。

smart这次干到1615公里,怎么做到的?

核心就在那套EHD超级电混系统。套系统可不是简单的"发动机+电机"堆料,它背后是吉利的雷神电混2.0技术。跟传统增程车不太一样,增程车一般是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只管发电当"充电宝"。可EHD套系统玩的是3DHT三档超级电混变速器,啥意思呢?就是低速的时候用电机驱动,省油还安静;等速度上来了,发动机可以驱动车轮,时候效率最高。你想啊,高速上发动机本来就在最佳工作区间,驱动比发电再驱动电机,中间少了一道能量转换,自然就省。

咱再看看硬件配置。smart给车配了一台1.5TEVO混动专用发动机,最大功率120千瓦,热效率做到了47.26%

热效率啥概念?

目前行业顶尖水平也就在区间,意味着每一滴油都能最大程度转化成动力。油电转化率达到3.75kWh/L,而且车还能加92号汽油,不像有些车非得喝95号,用车成本又能省一笔。

电池块,smart用的是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锚电池,容量41.46kWh。别小看容量,CLTC纯电续航能跑252公里,市区通勤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关键是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高,低温衰减也比三元锂好控制。满油满电状态下,车综合续航就是1615公里。就算你不充电,光靠发动机跑,官方馈电油耗4.4L/100km。按现在92号油价算,一公里也就三毛多,比燃油车便宜,比纯电车省心。

有人可能要问了:续航数据是实验室跑出来的吧?

实际能不能达到?

咱得承认,CLTC工况确实比实际用车要理想一些。但你想想,就算打个八折,那也有1300公里左右。从广州开到长沙700公里,来回一趟不用中途加油充电,对经常跑长途的家庭用户来说,实用价值就出来了。春节回老家,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的场景,smart车主可以略过。

厉害的是套系统的NVH控制。smart官方说发动机启动前后车内噪音变化小于1分贝,80公里时速下车内噪音只有59分贝,怠速时30分贝,是什么概念?图书馆的环境噪音也就40分贝左右。很多混动车主最烦的就是发动机介入时那个突兀感,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轰一声启动,车内的人都能感觉到。smart通过3DHT变速器的精密控制,把感知降到最低,开起来更像纯电车的平顺感。

所以你看,1615公里续航不是简单堆电池堆出来的,而是靠技术路线的优势实现的。发动机该工作的时候工作,该休息的时候休息,电池容量适中但够用,整套系统的协同效率拉满。才是smart敢把数字写在宣传页最显眼位置的底气。

smart也开始玩增程?精灵5 EHD售价18.99万起!续航1600KM!-有驾

smart玩增程,为啥选现在放大招?

要说smart为啥2025年才推混动SUV,事儿得从市场变化说起。2021-2023年那会儿,smart刚完成品牌重启,主打的是精灵1、精灵3这些纯电小车。当时的定位很明确:城市精品代步车,凭奔驰的设计基因和吉利的技术平台,在一二线城市圈了一波年轻人。那时候市场氛围也支持纯电路线,补贴给力,充电桩铺设速度快,大家对纯电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但从2024年开始,风向变了。用户需求开始分化,城市代步的需求被满足了,可新的痛点出来了——周末想带家人去郊区露营,纯电车续航不够;过年回老家,沿途充电设施不完善,开纯电车就是给自己添堵。市场开始呼唤"能上山能下海"的多场景车型。你再看竞品那边,比亚迪宋PLUS DM-i2021年上市到现在,月销稳定在3-4万台,20248月单月销量接近4万辆。理想汽车靠增程式SUV,从一个新势力品牌做到月销破3万辆,市值一度超过宝马。

说明什么?

说明家庭用户要的不是纯电也不是纯油,而是"既能用电省钱,又不怕跑长途"的解决方案。

smart不傻,它看得很清楚。之前靠奔驰的设计语言、精致的内饰用料,确实圈了一批讲究品质的年轻人。但光靠""、光靠"精致"撑不起销量规模。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精灵1半年卖了1.1万辆,精灵3只有2000多辆,精灵5纯电版1000多辆,三款车加起来还不到1.5万辆。数字放在新能源市场里,TOP20都进不去。品牌要发展,必须扩大用户群,必须做大众市场能接受的车。

时候精灵5 EHD的推出就顺理成章了。,尺寸上够格:车长4705mm,轴距2900mm,标准的中型SUV身材。尺寸意味着什么?五口之家出行,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挤,后备箱放三个大行李箱绰绰有余。周末带娃去游乐园,露营装备、帐篷、烧烤架都能塞进去。其次,1615公里的续航覆盖了"城市通勤+长途自驾"的全场景需求。工作日市区开,用纯电模式,一公里一毛钱电费;周末跑高速,发动机介入,油耗也就4.4,比燃油SUV省一半。

是技术兜底。smart背后站着吉利汽车,雷神混动系统在领克、银河系列上已经验证过了,技术成熟度不用担心。套EHD超级电混就是在雷神电混2.0基础上针对smart的定位做了优化调教,保留了豪华品牌该有的NVH水平,又把续航和油耗做到了极致。研发成本分摊下来,18.99万的起售价才敢定出来。你想想,一台中型SUV,有奔驰设计,续航1615公里,智能座舱该有的都有,不到19,定价在豪华品牌里已经算很克制了。

市场还有个大背景不能忽略:2024-2025,新能源车进入淘汰赛阶段。纯电车续航焦虑解决不了,增程车被吐槽"脱了裤子放屁",插混车成了主流路线。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让宋PLUS的综合续航干到2042公里,吉利银河L7、领克08 EM-P都在主打插混。smart要在赛道分一杯羹,必须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精灵5 EHD就是smart的答卷:我也能做插混,我也能跑长途,而且我还有豪华品牌的调性和品质感。

所以你看,smart不是"变心"去做混动,而是市场需求在变、竞争格局在变,它必须跟着变。从"小而美"的纯电精品车,"大而全"的混动家用车,是品牌生存的必然选择。技术储备到位了,市场时机成熟了,自然该出手就出手。

smart也开始玩增程?精灵5 EHD售价18.99万起!续航1600KM!-有驾

1615km续航,能让smart翻身吗?

续航数据一出来,所有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smart这次能翻身吗?

咱得从两头看。

先说有利的一面。1615公里续航解决的是真痛点。根据2024年的一份新能源车主调研,六成以上的人最担心的就是长途续航问题。不是瞎编的,你去高速服务区看看,节假日充电桩前排队排到怀疑人生的车主多了去了。精灵5 EHD续航,相当于从北京开到上海1200公里,来回一趟还剩200多公里富余。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用户来说,吸引力更大。那些地方充电桩覆盖率低,家里没车位装不了充电桩的大有人在,买纯电车就是给自己找麻烦。但精灵5 EHD不一样,实在没地方充电,加油站总到处都是吧?就把用户顾虑打消了一大半。

而且smart还有品牌溢价空间。虽然它现在是吉利和奔驰的合资品牌,但奔驰的设计基因、豪华品牌的调性还在。内饰用料、做工细节、NVH控制,这些软实力是自主品牌短期内追不上的。愿意为品质和调性买单的用户,18.99万买个豪华品牌的中型SUV,性价比其实挺高。你看奔驰GLB,尺寸还没精灵5,起售价都要30万往上。相比之下,精灵5 EHD的价格定位很聪明,卡在自主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之间,抢的就是"想要品质但预算有限"群人。

但挑战也是实打实的。最的竞争对手就是比亚迪宋PLUS DM-i2025款宋PLUS搭载第五代DM技术,起售价13.58,综合续航2042公里。你看,价格便宜5万多,续航还多400多公里,空间也不小,品牌认知度更高。对普通家庭用户来说,账太好算了:省下来的5万块钱够加好几年的油了。smart的品牌溢价能不能说服消费者多掏5万块,是个大问号。

往上看,理想L7虽然贵,但人家定位中大型SUV,尺寸更大,六座布局,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都是顶配。2025年最新的Pro30.18,smart11,但给的配置和空间完全是两个级别。那些预算充足、追求智能化体验的用户,宁可多花钱上理想,也不会选smart

smart还有个隐忧:渠道覆盖不够。之前主要卖小型纯电车,4S店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现在要卖中型SUV,要打家庭用户市场,渠道就得往三四线城市下沉。但下沉意味着成本增加,意味着服务体系要跟上。比亚迪为啥卖得好?全国几千家4S,县城里都能看到。smart现在的网点密度远远不够,很多三四线城市连试驾车都没有。用户光在网上看参数,不实际摸摸试试,很难下决心买单。

还有一个问题绕不开:实际续航会不会虚标?

CLTC工况毕竟是理想状态,实际道路工况要复杂得多。高速上开到120,冬天零下十几度开暖风,时候续航能剩多少?smart官方给的馈电油耗是4.4/百公里,但实际用车能不能达到?这些都得等第一批车主用了之后才知道。要是实际续航和油耗都打脸,smart这次的口碑可就毁了。新能源市场最怕的就是虚标,消费者对最敏感。

所以客观来说,精灵5 EHD有翻身的本钱,但能不能真正翻身,还得看三个月后的市场表现。

销量是最诚实的答案。如果上市三个月月销能破5000,那就说明产品力被市场认可了;要是只卖个千把台,那就说明定位还是有问题,要么价格虚高,要么产品力不足,要么渠道铺不开。新能源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留给smart证明自己的时间窗口不会太长。

网友吵翻了!这些问题你可能也关心

精灵5 EHD预售消息一出,各大汽车论坛和社交媒体评论区就炸了锅。有人说smart终于不玩小众路线了,有人质疑18.99万定价太高,还有人担心续航虚标。

咱挑几个争议最大的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18.99万买smart,值不值?"

底下吵得最凶。支持的人说,是豪华品牌啊,奔驰设计、品质做工、NVH水平,自主品牌比不了,贵几万块钱买的是调性和体验。反对的人说,现在自主品牌也不差啊,领克08 EM-P起售价17.58,吉利银河L7不到15,配置比smart还高,为啥要多花钱买个标?

咱客观说,值不值得看需求。如果你就想要个代步工具,配置够用、空间够大就行,那领克、吉利这些确实性价比更高。但如果你在意品牌调性,在意内饰质感和细节做工,愿意为"开出去有面子"件事买单,smart价格不算离谱。毕竟同样的价位,你买不到奔驰、买不到奥迪,能买到个有奔驰血统的smart,某程度上也算曲线救国。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权衡。

第二个问题大家关心的是:"1615公里续航是理论值还是实际值?"

问题戳到痛处了。CLTC工况是国家标准测试工况,但跟实际用车还是有差距。就像手机厂商说的待机时间,你实际用肯定达不到。按经验来看,CLTC续航打个八折是比较合理的预期,1615公里实际可能就是1300公里左右。但即便打八折,续航也够用了。从上海开到成都1900公里,中间加一次油就到了,比纯电车强太多。

关键是馈电油耗能不能做到官方说的4.4升。要知道,很多插混车在电池没电之后,油耗蹭蹭往上涨,有的能飙到七八个油。如果smart能把馈电油耗真正控制在5升以内,那产品力就站得住脚。但得等第一批车主实测了才知道。建议想买的朋友,先等等真实车主的用车反馈,别着急下订。

第三个问题也很有意思:"smart变大了,还精致吗?"

问题背后是对smart品牌定位的担忧。之前大家喜欢smart,就是因为它小巧、灵活、设计独特,开在路上辨识度特别高。现在搞了个中型SUV,车长4.7米、轴距2.9,体量在城市里停车可不轻松。有人担心smart会丢掉"小而美"的特色,变成一个普通的家用车品牌。

从产品策略来看,smart是没办法的选择。小型纯电车市场太窄了,销量天花板在那儿摆着。要做大规模,必须进主流市场,必须做家庭用户认可的产品。但smart也没完全放弃精致路线,你看精灵5的设计,圆润的线条、贯穿式大灯、无框车门,该有的设计元素都保留了。内饰也用了软质材料包裹、森海塞尔音响、零重力座椅,这些配置摆明了要跟自主品牌拉开差距。所以准确说,smart不是放弃精致,而是在保持精致的基础上,把产品做大、做实用。能不能两头兼顾,得看实车的完成度。

还有人提到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三四线城市有没有smart 4S店?"

问题太关键了。买车不光是买产品,还得买服务。售后维修、保养、故障处理,都得靠4S店网络。smart目前的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覆盖很少。要是你在县城买了smart,最近的4S店在两百公里外的地级市,车出点小问题修起来都麻烦。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买车宁可选比亚迪、吉利这些,就是因为到处都有店,服务方便。

smart如果真想在家庭用户市场站稳脚跟,渠道下沉是绕不开的一步。但下沉需要时间和成本,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建议想买的朋友,先查查自己所在城市有没有smart授权店,最近的服务中心在哪儿,先把这些摸清楚再做决定。

最后还有个问题被问得很多:"smart这次是认真的还是试水?"

有人觉得smart推混动SUV是迫于销量压力的无奈之举,产品不清晰,后续可能虎头蛇尾。也有人认为是smart转型的关键一步,产品节奏会慢慢跟上,未来还会推精灵67这些更大的车型。

smart也开始玩增程?精灵5 EHD售价18.99万起!续航1600KM!-有驾

从官方释放的信息看,smart是认真的。2025smart的产品里,除了精灵5 EHD,还有精灵6插混版要在2026年推出,甚至传闻中还有精灵2复刻经典的小型车。说明smart在纯电和混动两条路线都在押注,产品矩阵在逐步完善。但认真归认真,能不能做成又是另一回事。新能源市场太残酷了,每个月都有品牌掉队,也有新品牌冒出来。smart有技术、有背景,但没有市场检验的产品都是空谈。这次精灵5 EHD如果卖砸了,后续的产品可能都得调整。

所以总的来说,精灵5 EHD是款有竞争力的产品,1615公里续航、18.99万起售价、豪华品牌定位,这些标签都很吸引人。但能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还得看实际表现。建议大家理性看待,别被营销话术忽悠,也别一棒子打死,等车上市、等实测数据、等车主口碑,再做判断不迟。

结语:smart这次,是"破圈"还是"冒险"?

从精致小巧的微型纯电车,到能跑1615公里的混动中型SUV,smart这两年的转变确实挺大。

有人说是顺应市场、破圈升级,也有人觉得是迫于压力、冒险一搏。

客观说,1615公里续航不是噱头,是实打实的技术输出。EHD超级电混系统、3DHT变速器、47.26%的发动机热效率、4.4升的馈电油耗,这些数据摆在那儿,至少在纸面上smart交出了一份有诚意的答卷。18.99万的起售价卡在自主品牌和传统豪华品牌之间,算是找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位点。如果实车的品质、续航、油耗都能兑现承诺,精灵5 EHD确实有爆款潜质。

但挑战也是明摆着的。比亚迪、吉利、理想这些竞品,要么价格更便宜、要么配置更高、要么品牌力更强。

smart凭什么让消费者多掏几万块钱?

靠奔驰的设计?

靠精致的做工?

这些软实力固然重要,但在性价比为王的新能源市场,能不能转化成销量,真不好说。还有渠道覆盖、售后服务、实际续航表现,这些都是smart必须面对的考验。

新能源市场现在卷到什么程度?

光靠"可爱"或者"便宜"早就不够了。消费者要的是真正解决痛点的产品,是用起来顺手、开起来省心、养起来不贵的车。smart这次把续航张牌打出来,算是摸准了用户需求。但市场不看PPT,只看销量和口碑。三个月后,我们再来看精灵5 EHD的月销数据,就知道这次转型是成功破圈,还是孤注一掷的冒险。

如果波成了,smart确实有可能从"小众萌系"变成"国民家用车"。到那时候,别再说它"飘了",该说它"稳了"。但如果市场反应平平,smart可能得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策略和品牌定位了。

你呢?

会为1615公里续航的smart精灵5买单吗?

或者说,你觉得18.99万的起售价,到底值不值?

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