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车门坐进去,第一感觉就是那种操控还得靠眼睛的体验。你觉得上了车,最烦的是什么?我自己一直觉得,就是得低头又得手划菜单。前几天看那个新概念车,居然把中控屏都取消了,只留下几个随手可调的小按钮和投射在挡风玻璃底部的显示,几乎不用低头操作。这画面倒挺震撼——我在想:未来是不是只要几十年后,咱们开车不需要再看屏幕了?
我小时候开车,还只是那种旋钮和拨杆,操作简单直观。你看,我的叔叔开老款桑塔纳,每次调空调、调音量,都是旋转一个老式的旋钮,少了很多繁琐。那时候,车内就是实体按键占多数,操作感觉就跟拨电话一样,顺手顺心。科技一进去,什么都往屏幕上堆——调温、导航、娱乐,全靠屏幕点点点。
估算一下,现代这样的车,菜单层级我就少说过吧?至少得点够两三次屏幕才到调座椅的功能,手指滑了半天,眼睛还得跟着屏幕跑。明明我就在开车,但都惯性去找实体按键。你说,这算不算被屏幕绑架?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Modern的设计主管 Simon Loasby说不要一味取消按键,我倒觉得他这话说得挺中肯。很多人都忘了,按键那种的直接性和反馈感,是屏幕给不了的。你按一下,感觉很确定,没得你走神什么的。而触控屏,再快也得盯着看,不能盲操作;特别是开高速,手忙脚乱,还不如实体按键一到位。
他还提到:我们要让操作更直接——比如调温、音量、座椅加热,这些高频操作,不能每次都去点菜单。其实我觉得这个原因很现实——用惯了实体按钮,再说就算是语音指令,也不能百分百准确,而且有时候风大、喇叭响,你说话都得重复三遍,真的麻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我上次去展厅时的照片:那台没有中控屏的车,简单干净。中控台上只剩几个实体按钮,质感还不错。关键是操作时不用找半天,握紧方向盘就能调个温度——这个感觉,好比开车是本能反应,按键就像你手指的延伸。可我又在想:未来屏幕是不是真要被彻底移除?
其实我不太确定这个未来有多快到来。技术是发展着,但消费者惯也是个大问题。比如我一些同事,别看他们每天叽叽喳喳谈新车,真正开起来,还是惯实体按键那份直截了当。你问我:那为什么还会有屏幕依赖这么大呢?我猜除了科技公司要卖更多的屏幕外,可能还有一种科技炫耀的心理。
但我觉得,设计师其实也在折腾:一边说不要屏幕太多,一边又在尝试贯穿式灯条、无限屏的炫技。你能想象导航,变成一条灯光幕,完全没有实体按钮的界面?我试着打个比方:就像手机厂商不停推折叠屏,技术越多,用户越迷茫——到底是真方便,还是被折腾?
说到这,我还挺迷惑的:这是设计的趋势,还是行业的风向标在变?现代那些思想先锋其实也没全抛弃实体按钮,比如调空调或冷热调节,都还保留了实体按键。你能想到一个事实:即便未来屏幕越多,实体按键反而可能不完全消失?我觉得,毕竟有人喜欢触感的反馈,而且操作不用看。
我还在思考:是不是这一切不过是市场模糊的界限在调整?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现代车设计,就像调味料调配,不能死用一种。千万别搞死了那份自然直观的感受。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觉得未来的汽车设计,一定是兼容并包——有屏幕,也要有按键。解决方案大概就是:保持实体按键的必要性,但让那些高频功能尽量以人为本、直接操作。运营原理其实不复杂——比如你心里默念:我要调音乐音量。可以靠按钮,不用看。而屏幕保留一些额外功能,比如导航信息、设置参数。
但我心里还在纠结:这样的调整,究竟会不会成为一种回归?车企们真心喜欢折腾各种新花样,但最终,用户还是期待能用得顺心。你会不会觉得,开车其实没那么多套路,最重要的,还是操作快到令人惊喜。
忽然想到:未来会不会有人发明一种触感投影,让你在空气中通过手势点点点?听起来挺科幻,但也不无可能。那样,实体按键就真成弥足珍贵的情怀了。
走出展厅时,我看见一位修理工看着那台没有中控屏的车,他说:这个车反正我觉得有点怀旧了。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怀念那种用实体按键调空调的纯粹时代。
究竟,未来是不是只会变得更看不见的操作,还是会有人坚持用触感说话?这或许,只能留给时间去找答案。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次坐在车里,摸到的那个按钮,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稀少,而留给我们的,除了惯,还有点点的期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