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聊一件挺让人琢磨不透的事儿。
说起来,买车,尤其是买像保时捷这样的好车,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心里头肯定是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你走进那么大一个明晃晃的店里,面对穿着制服的专业销售,你自然而然会觉得,这儿的一切都应该是正规的、透明的。
可有时候,现实偏偏不按常理出牌。
杭州的尹女士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她在一年前买了一辆保时捷,结果发现自己付的十万定金里,有七万块钱竟然悄无声息地进了一个陌生人的个人账户。
这事儿被曝光后,保时捷中心当时说会好好核实。
可一年过去了,这七万块钱虽然是退回来了,但尹女士心里的那个大问号,不仅没被拉直,反而被打上了一个更复杂的结。
她想要的,早就不只是那笔钱了,而是一个清清楚楚的说法和一个堂堂正正的道歉。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去年,尹女士在杭州滨江保时捷中心看中了一辆保时捷718。
到了付定金的环节,总共是十万块。
当时销售人员拿出了二维码让她扫,她也没多想,毕竟在这样的地方消费,谁会去怀疑一个二维码呢?
她分了几次付完了款。
可等到后来付全款提车,再到后来和朋友对账的时候,一个惊人的事实浮出水面:在那十万定金里,只有三万是打给了“浙江捷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这个对公账户的,另外那七万,竟然分两笔转进了一个名叫“张张”的私人腰包。
尹女士自己都承认,当时没仔细看是她的疏忽,但这种疏忽,恰恰是建立在对一个国际大品牌的绝对信任之上的。
换了谁,可能都不会想到,在保时捷的店里付款,钱会流向一个不明不白的个人。
当问题被摆上台面,保时捷中心方面的第一反应,可以说是一套标准的企业公关流程。
他们表示,公司账上确实只收到了三万,那七万块钱的事,他们也是后来才知道,这属于那名销售的“个人行为”。
紧接着,这名销售被停岗,公司说会深入调查,法务也介入了。
听起来是不是挺像那么回事?
可这一调查,就是整整一年。
在这一年里,尹女士没有等到任何官方主动给出的调查结果,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大海,连个响儿都没有。
转机出现在媒体介入之后。
去年九月份,尹女士的支付宝突然收到了一笔七万元的转账,转账人正是那个“张张”。
更有意思的是,对方在备注里写着“退还代缴购置税及车牌相关款项”。
这就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尹女士说,她根本就没让任何人代缴过这些费用。
这种退款方式和这个理由,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错了就改,反而像是在想方设法地把事情的性质给变了味。
它试图把一个可能涉及公司监管失职甚至员工欺诈的严重问题,轻描淡写地包装成一个关于“代办费用”的小误会。
而且,那位销售在退完钱后,还给尹女士发了些微信,说什么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不容易,还把尹女士当妹妹看,怕她钱不够上牌。
这番话听起来,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心虚,说完就把尹女士给拉黑了,连个让她把钱退回去的机会都没给。
钱是回来了,可事情的真相呢?
一年后,当记者陪着尹女士再次来到这家保时捷中心,想为这一年的等待讨个说法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位新的负责人,市场部的程经理。
这位经理的回答,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但就是不解决核心问题。
对于定金为什么会打到个人账户,他的回答是“对啊,所以我们核查了”,然后呢?
“查完了以后出现这个情况,也是把款项退给客人,这个销售顾问也让他离职了。”你看,整个逻辑就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我们退了钱,我们开了人。
至于最关键的,那个叫“张张”的账户到底是谁的?
是销售本人的还是他同伙的?
公司内部的管理流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才让这种事发生?
这位经理的回答是“不知道,反正至少不是我们公账”。
这种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一个已经离职的员工的“个人行为”上的做法,实在是太常见了,但这并不能让消费者信服。
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难道公司就没有一丁点的监管责任吗?
更让“个人行为”这个说法站不住脚的是,尹女士在现场透露,她知道的就不止她一个受害者。
还有另一位女车主,也是被同一个销售用类似的手法操作,一笔五万五千块的款项也进了私人账户。
而那位销售是在尹女士的事情被曝光后,才急急忙忙地把钱退给了那位女车主,甚至还多给了五千块钱作为“封口费”。
如果说一件事是偶然,那两件性质相同的事发生在同一个销售身上,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根本不是什么偶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有预谋的、利用客户信任和公司监管漏洞进行的敛财手段。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尹女士想要的已经非常明确了,就是一个官方的、正式的调查结果和道歉。
她觉得,作为一个消费者,她受到了欺骗,而作为品牌方,保时捷中心有责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并给受害者一个应有的尊重。
然而,她得到的待遇却恰恰相反。
她发现,自己好像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保时捷组织的一些车主社群活动,她报名了五六次,没有一次被允许参加。
她被排除在了这个圈子之外,仿佛那个揭露问题的人,本身就成了问题。
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在受害者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一幕,发生在采访的最后。
尹女士在店内的荣誉墙上,看到了那位已经离职的姜姓销售曾经获得的各种奖项和荣誉。
那些奖杯和证书还被堂而皇之地摆在那里,与他给客户带来的伤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给公司和品牌信誉抹黑的员工,他的“光辉业绩”却依然被展示。
这让人不禁要问,在这家店的管理层眼中,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荣誉?
是实打实的销售业绩,还是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
很显然,一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没能给出一个能让尹女士,也能让所有关注这件事的公众满意的答案。
这件事也给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无论面对多大的品牌,多好的服务,涉及到钱款交易时,多留一个心眼,仔细核对收款方信息,永远不是多余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