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电车为何在城市里成了“常客”,老牌车企却越来越稀罕
有天在小区门口,碰到邻居老赵。他刚换了辆理想,说是为了接送孙子上下学方便。我随口问他:“你咋没选大众的ID系列?不是一直开他们家的油车吗?”结果他摇头,“那玩意儿,感觉还是个‘电瓶版’的油车,没啥新鲜劲。”这话我听着也不陌生。最近身边买新能源的,不论年轻人还是叔叔阿姨,都更愿意试试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品牌。
其实抛开比亚迪不说,现在街上见到大众ID.4、马自达EZ那些纯电车型,比遇见老款桑塔纳还难。有次我和维修师傅喝茶,他顺嘴一提:“你要真碰上马自达EZ进厂修,还得找资料翻半天,我们都快忘了怎么拆它那套高压线。”销量嘛,据说一个月才五六千台,有时候微信群里有人晒订单,说自己等小鹏G6都排队等了俩月。反观那些传统品牌的新电动车型,好像就是没人搭理。
按道理讲,大众、丰田这些牌子底子厚,技术也成熟。我爸当年买捷达的时候就认这个路数:结实、省心、不出毛病。但现在局面反过来了,新势力越卖越火,而老牌子的新能源却冷清得很。前阵子群友聊起原因,有人说是智能化体验差距大,也有人吐槽营销太死板。“新势力会整活呗!”有位销售朋友插话,“讲故事厉害,一搞活动就能把年轻人忽悠进店。”
但真要细琢磨,其实不仅仅是噱头的问题。有回我帮同事试驾大众ID.6,他之前用的是小鹏G6。一圈下来,同事直皱眉:“座舱感觉跟十年前一样,导航卡顿,看视频还得插U盘……体验太一般。”这种落差不是空穴来风。维修师傅也常念叨一句,“以前修丰田都是机械活,现在碰上蔚来的空气悬架加CDC,就跟拆电脑似的。”
而且,这些年新势力在底盘、电控上的提升是真看得到,小米SU7据说还跑过纽北赛道认证——听懂行的人聊起来,说操控性已经甩不少百万级燃油车几条街。不信可以去论坛翻翻,有些老司机换完后直接发帖感慨:原以为只是多点花哨配置,结果连底盘质感都变了。
再深挖一点,其实问题根本不只表面这么简单。有段时间行业圈传福特CEO法利的话——“我们软件开发能力几乎为零”。这可不是玩笑,据说他们内部光讨论哪个传感器归谁管,就能吵一下午。这种事情,大众其实早就吃过亏,自研系统拖延症严重,被用户骂成“开10分钟死机仨回”。后来不得已才找小鹏合作,把X-EEA电子架构搬过去造下一代产品。这事儿朋友圈转发了一阵,都觉得挺讽刺。
还有个冷门配置,我去年逛展会时看到,小鹏把头枕音响做到了后排——孩子坐后面看动画片,不影响前排驾驶员听导航提示。这东西技术含量不高,但传统品牌就是懒得做;倒是新势力敢折腾,各种创新点层出不穷。据销售哥们透露,他们后台统计光智能交互相关的小功能,每年能加几十项。而隔壁某合资品牌研发部,还停留在怎么优化动力总成节能率呢……
其实核心逻辑不同,新势力造的是“体验产品”,而传统思维还是造一辆能开的车,让市场慢慢适应。“你看看丰田,”维修师傅又补刀,“从油改电,就是发动机换成驱动单元,然后流程照旧走一遍。顶多多装块屏幕,多几个USB接口。”
但现在买家变聪明啦!微信群里流行一句话:“咱们花钱,是为了享受服务,不只是蹭个充电桩。”谁家服务好、OTA升级快、用起来省心,那才叫值。而且二手市场反馈也是这样,新势力量产车型保值率明显比某些合资纯电强不少。我朋友去年卖掉自己的马自达EZ,用同样的钱入手了一台理想ONE。他坦言,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每次打开APP远程控制车辆时不会卡顿,更别提什么语音助手识别速度之类的小细节。
至于养护嘛,我身边一个汽修站老板抱怨,大众ID系列来了之后配件不好订,经常客户等两周才能拿到主控模块;而蔚来、小鹏基本当天就送货,而且售后响应特别快。这点平时大家可能注意不到,但真遇到事故或者故障的时候,高下立判吧?
所以啊,现在这个时代,你不能只靠给汽车安块大号锂离子包,就指望大家认账。不管厂家背景多硬核,要是真舍不得推倒重建组织结构和产品逻辑,只会被用户甩下好几条街。在群里调侃一句:以前是谁掌握发动机谁天下无敌,现在是谁软件更新勤谁赢麻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业内访谈及微信群日常交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