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一件事让我挺感慨的:一款车改款,不仅没降价,反而涨价了,还涨得理直气壮。你说这事儿稀奇不稀奇?更离谱的是,这车的核心部件电池还从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成本明明降了,价格却上去了。这操作,别说消费者懵了,连我这个天天看车的老司机都忍不住想问一句:这是把用户当“小白鼠”养着玩呢?
没错,我说的就是iCAR V23。9月19日,iCAR V23智驾版上市,两驱和四驱分别卖到11.98万和14.98万,比老款贵了整整一万。没完,9月21日又来了个2026款超级V23,起售价直接干到12.28万,顶配冲上17.48万。这波操作,别说老车主坐不住了,连潜在买家都开始嘀咕: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先说说“喜”的部分吧。新款V23确实听了不少用户的反馈,改得挺实在。比如老款被吐槽最多的——没有仪表盘,只能靠中控屏显示车速,开车时总得斜着眼看,别提多别扭了。这回好了,直接给配了个8.8英寸液晶仪表盘,终于不用“兼职”当飞行员了。这个改动,我给满分,虽然只是个小配置,但对驾驶体验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
再看动力,老款136匹马力,开起来像在“散步”,尤其高速超车时,油门踩到底都提不起劲。新款直接把马力拉到251匹,几乎翻倍!这下城市穿行、高速巡航都底气足了。再加上标配的高通8155芯片和15.4英寸2.5K中控屏,智能化这块儿也跟上了主流。从“能开”到“好开”,V23总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但问题来了,这么大的升级,成本肯定上去了吧?可你猜怎么着——电池从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三元锂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虽然贵点但续航更稳;磷酸铁锂便宜、安全,但冬天掉电快、能量密度低。这波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在“降本”。一边降核心部件成本,一边整体涨价,这波“组合拳”打得,老车主心里能舒服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iCAR V23这波“快速迭代”背后,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在作祟。品牌负责人苏峻有小米背景,把V23当手机一样搞“快速更新”,一年不到就推新款、赛博版、超级版,口号喊得响:“用户共创,快速迭代”。可问题是,车不是手机,消费者也不是测试员。第一批车主花全价买了“初代机”,结果半年后就出“Pro版”,谁受得了这种落差?
再来看看它的对手们,你就更明白这价格有多“飘”了。同价位的方程豹钛3,尺寸更大、配置更全,有前备箱、帝瓦雷音响、冷暖冰箱,顶配还带无人机协同,现在还有5000块优惠。相比之下,V23除了那个“方盒子”造型和550km的续航,还有什么能打的?说白了,V23的卖点还是“颜值即正义”,但光靠颜值,能撑起越来越高的价格吗?
还有个“兄弟”也不得不提——奇瑞自家的风云X3。同样是方盒子纯电SUV,起售价才10万出头,比V23便宜了一大截。虽然定位略低,但外观、尺寸、配置都挺接近。这不就是自己人抢自己人的饭碗吗?内耗都开始了,还谈什么“全球特色新能源品牌”?
当然,V23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复古硬派设计确实有辨识度,侧开尾门、“小书包”储物箱,开出去绝对吸睛。城市通勤、周末郊游当个“大玩具”完全没问题。但你要说它是越野车?别闹了,没大梁、电池在底盘,离地间隙也一般,勉强算个“泛越野”罢了。
所以问题来了:当“互联网思维”遇上“汽车制造”,到底是创新,还是傲慢?快速迭代是好事,但不能以牺牲老车主利益为代价。产品升级也得讲良心,不能一边减配一边涨价。消费者愿意为设计买单,但绝不会为“背刺”买单。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如果你是潜在买家,面对一个改款涨价、核心部件降级但设计出众的车型,你会选择支持,还是转身投入竞品的怀抱?在颜值、价格和诚意之间,你最看重哪一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