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

在国内汽车市场走过飞速发展的二十年后,汽车早已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代步工具。

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了合资品牌独占鳌头的时代,也看到了国产品牌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艰难崛起,更亲历了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中国汽车工业借此机会站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然而,伴随着汽车的普及,一些似是而非的“用车经验”和“选车秘诀”也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逻辑上好像也说得通,因此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甚至直到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和驾驶习惯。

这些深入人心的“歪理”,实际上缺乏科学依据,有些甚至与现代汽车工程学的设计理念背道而驰,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地剖析一下,看看这些坑了无数国人的汽车理论,您是否也曾信以为真。

很多人在挑选汽车时,会下意识地认为,车子越重,开起来就越稳,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更重的车身能带来一种“贴地飞行”的厚重感和安全感。

这种想法非常朴素,也容易理解,就像我们感觉一个体重重的人在风中会站得更稳一样。

他们认为,更重的车对地面产生的压力更大,轮胎的附着力就更强,因此不容易发飘。

然而,这种认知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学原理:惯性。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车辆的稳定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指标,绝非一个“重”字可以简单概括。

当车辆在高速行驶中需要紧急变道或者转弯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其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趋势就越强,这就是惯性。

一辆更重的车,在转向时会产生更大的离心力,车身姿态的改变会更迟钝、更笨拙,侧倾会更明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晃”。

这种巨大的惯性会给轮胎带来极大的负担,一旦超过轮胎的抓地力极限,车辆就会立刻失控。

相反,一辆更轻的车,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它的“身手”会更加敏捷,转向响应更快,车身姿态也更容易控制。

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所有汽车厂商,几十年来都不惜投入巨额研发资金,致力于整车轻量化的原因。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他们通过使用更高强度的轻质合金、铝材甚至碳纤维材料,来降低车身重量,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真正的行驶稳定性,来源于优秀的底盘调校、先进的悬挂系统设计以及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等一系列技术的精密配合,而绝非简单地堆砌重量。

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验车”方法,就是用手去按压车身的引擎盖和车门,通过感受铁皮的软硬程度,以及开关车门时声音是否沉闷,来判断一辆车的质量好坏和安全与否。

很多人认为,铁皮按下去纹丝不动,关门声“嘭”地一下厚重有力,就代表这辆车用料扎实,钢板厚,安全性高。

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区。

在现代汽车安全设计中,我们用手能接触到的车身外部覆盖件,例如引擎盖、车门外板、翼子板等,它们在车辆安全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人体的“皮肤”,主要功能是美观、降低风阻和遮风挡雨,它们本身几乎不承担任何在碰撞中保护乘客的功能。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车辆的被动安全,核心在于你看不到的车身骨架结构。

这就好比评价一栋建筑是否坚固,我们看的是它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而不是外墙的瓷砖有多厚。

现代汽车普遍采用“笼式车身”结构,在驾驶舱周围,由A柱、B柱、C柱以及车顶和底盘横梁等部件,通过使用屈服强度高达1500兆帕以上的热成型钢,构成一个极其坚固的“安全笼”,确保在发生严重碰撞时,这个生存空间不会发生侵入性变形。

而在车头和车尾,则设计了长长的溃缩吸能区,这些区域的钢材被设计成在碰撞时会有序地褶皱、变形,像弹簧一样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分散冲击能量,从而保护“安全笼”内的乘客。

所以,您按压引擎盖感觉有些软,这恰恰可能是工程师为了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能对行人起到缓冲保护作用而特意设计的。

一辆车真正的安全性,应该由权威机构的碰撞测试成绩来评判,而不是靠手指的按压感。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在日常驾驶中,不少驾驶员,尤其是从驾校刚毕业的新手,心里都绷着一根弦,那就是“方向盘不能打死”。

这个说法仿佛是一条铁律,导致很多司机在需要大角度转向,比如在狭窄路段掉头或侧方停车时,宁愿来回多倒腾几把,也不敢将方向盘一次性转到底。

他们担心这样做会损坏车辆的转向助力系统。

这个顾虑对于非常老旧的液压助力车型来说,或许有那么一丝道理,因为长时间将方向盘保持在极限位置,会让液压助力泵持续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加速其老化。

但关键词在于“长时间”。

在日常驾驶中,掉头转弯打死方向盘的过程通常只有一两秒钟,车辆还在移动中,这对经过了数万次耐久性测试的转向系统来说,完全在其设计冗余和正常工作范围之内。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汽车工程师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些极限工况。

更重要的是,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在售的新车,都已普遍采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

这套系统由电机直接提供助力,没有了传统的液压泵和管路,当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控制单元会自动识别并停止提供助力或限制电流,从根本上杜绝了“憋泵”损坏的可能性。

所以,在需要的时候,请果断、自信地将方向盘打到底,这不仅不会伤车,反而能提高操作效率,有时还能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引发的剐蹭。

当然,在车辆停放好之后,我们提倡将方向盘回正,这更多是出于一个良好的用车习惯,可以避免一侧的悬挂和转向拉杆长时间单向受力,同时也有利于其他车辆通行。

随着近些年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一种新的,或者说是一种陈旧观念的延续,也开始浮现,那就是很多人至今仍然将技术高度密集的新能源汽车,简单地等同于我们日常所见的“电瓶车”。

4条汽车歪理害人不浅,至今还有人信,你中招了吗?-有驾

他们会将两轮、三轮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电池不耐用等弊端,直接平移到现代汽车产品上,并以此为据,对新能源汽车抱有深深的偏见和不信任。

这种认知上的滞后,已经远远跟不上中国乃至全球汽车工业技术迭代的速度。

将一辆拥有复杂三电系统、智能座舱和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现代纯电动汽车,比作一个结构简单的“电瓶车”,无异于用大哥大的标准去评价今天的5G智能手机。

事实上,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在性能上,许多十几万的家用电动车,其零到百公里加速性能就能轻松超越同价位的燃油车,带来的是传统内燃机无法比拟的瞬时动力响应。

在续航和补能方面,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早已普遍突破600公里,配合日益完善的高速公路快充网络,长途出行已不再是难题。

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在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汽车工业凭借着在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创新,第一次实现了对欧美日传统汽车强国的全面超越,占据了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从比亚迪安全性能极高的刀片电池,到华为深度赋能的智能驾驶系统,中国品牌正在重新定义汽车。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偏见,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这个由我们国家主导的汽车产业新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