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汪俊君执掌东风大自主:年轻与效率并重

“你见过41岁就当上央企汽车集团A类正职的人吗?

当我把这个消息发到车友群,群里瞬间炸锅——“清华动力工程博士”“27岁做动力总成主任”“35岁升技术中心副主任”……一连串头衔让所有人都在问:这位汪俊君到底要干嘛?答案很简单:东风把风神、奕派、纳米三个“亲儿子”装进一只新篮子——奕派汽车科技公司,让这位80后少帅带队,目标只有一个:让自主品牌真正“自己造血”。

过去,东风的自主品牌像一桌散落的拼图:研发在总部、制造在分厂、销售又是另一家公司,信息层层衰减,决策慢半拍。结果?2024年上半年,自主板块净亏6900万,而合资业务净赚7.5亿。集团痛定思痛,干脆把拼图拼成一张整图:把乘用车开发中心、海外车型平台成建制划给奕派科技,研发、生产、采购、销售、服务全装进同一个“锅”里。汪俊君笑称:“现在开会是‘一嗓子’就能把所有环节拉齐,再也不用跨公司发邮件等批复了。”

更爽的是权限下放。过去改一个座椅缝线颜色都要报到武汉总部,如今产品定义、商务政策、服务方案全在奕派科技闭环,用汪俊君的话说:“用户上午吐槽门把手硌手,下午造型部就能把改好的3D数据发到群里。”效率直接决定生死——7月销量27923辆,同比大涨七成,就是最有力的注脚。

80后汪俊君执掌东风大自主:年轻与效率并重-有驾

技术牌怎么打?汪俊君把“固态电池”三个字写在黑板最中央:2026年350 Wh/kg电芯上车,续航破千公里;1700V碳化硅模块12C快充,一杯咖啡时间就能补能80%。听起来像PPT?武汉的小批量生产线已经点火,明年就会先小批量验证。用工程师的话说:“我们把实验室的‘玻璃瓶’直接搬到了生产线,边跑边迭代。”

智能化也拉来了最强队友——华为。双方内部代号“DH项目”,D是东风,H是华为,四个联合: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共创、联合营销,团队干脆在一个楼层办公。首款车型定位高端全尺寸智能SUV,2026年上市,之后每半年推一款新车。想象一下:鸿蒙座舱5.0、ADS 4.0高阶智驾、全场景NOA一次性下放到25万区间,年轻人再也不用“仰望”豪华品牌的科技配置了。

品牌怎么排兵布阵?原来“三兄弟”各玩各的,现在风神、奕派双品牌并跑:

80后汪俊君执掌东风大自主:年轻与效率并重-有驾

- 奕派负责“向上”——主流科技系列守住15-25万市场,智能精品系列携手华为冲高端;

- 风神负责“向新”——节能全球车+运营车双线,2028年10款车型,还要在海外跑Robotaxi。

一句话:以前是一个品牌单打独斗,现在是两个拳头同时出击,资源集中、定位互补,经销商也能一口气卖四款车型,规模效应立刻显现。

80后汪俊君执掌东风大自主:年轻与效率并重-有驾

海外市场也被写进KPI:2027年海外车型30款,网点2000家,本地化制造占比50%。汪俊君在沟通会上透露了一个小细节——“我们把国内最火的新媒体打法整套搬到中东、南美,直播间里直接教用户用语音泊车,点赞量高得离谱。”

当然,故事的高潮永远是“人”。41岁的汪俊君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8岁的技术骨干,旁边坐着从集团营销、制造、财务、人力各个板块抽调过来的“老江湖”,一边是冲劲,一边是经验,火花四溅。有人担心磨合期?汪俊君用一句工程师式回答:“我们把试错周期从三个月压缩到三周,快速迭代就是最大的稳定。”

写到这里,我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试驾东风自主车:发动机嗓门大、内饰塑料感强,销售说“价格真便宜”。今天,再走进奕派科技的展厅,固态电池、鸿蒙座舱、激光雷达一字排开,销售顾问聊的是“场景定义功能”。时代真的变了——从“造一辆便宜的车”到“造一辆让人惊喜的车”,背后是组织、流程、技术、人才的一次彻底重塑。

所以,当有人问“东风这次能成吗?”我总会把汪俊君在发布会结束后的那句话送给他:“市场不会给第二次机会,但我们已经把每一次机会都预演了无数遍。”年轻、高效、技术、生态,所有关键词都凑齐了,接下来,就是时间写下的下一页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