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车穿越西北,挑战复杂路况,收集环境数据

说实话,看到无人配送车开始在大西北这些地广人稀的地方普及,心里真是觉得挺有意思的。

要搁以前,大家一说什么新科技,肯定觉得还是大城市先用上,北上广深那种地方,弄个无人车试点挺正常。

但现在偏远地区反而先落地了,这事真不稀奇,背后其实有很多道理。

你看,像西北这些地方,快递小哥越来越难招。

无人车穿越西北,挑战复杂路况,收集环境数据-有驾

为啥?

人家年轻人都去搞旅游业了,或者进新开的那些新能源厂子,工资高、工作稳定,快递行业这点钱没啥吸引力。

再加上乡下地广人稀,一个镇上分散好几个村,开车一趟下来油钱就不少,快递公司要想挣钱,难上加难。

所以我觉得,无人配送车能在这地方迅速推广开,真不是偶然,是因为它直接解决了人力和成本难题。

有些人一开始还不信这个邪,觉得这玩意太贵,觉得不实用。

可是你想想,原来三个人才能跑完的快递线,现在一辆车顶俩甚至仨,一年省下来的人工和油钱,不比那点买车的钱香吗?

更别说现在车价还在降,刚买就降价,能退钱,说明市场竞争也激烈,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现在很多西北的老板一说起无人车,都能滔滔不绝。

一个小县城来了台新车,居民直接把车拦下来打听价钱,大家伙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其实很高。

有人开玩笑,说要是能便宜点,直接当成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校车用,这想法也不是没道理,将来真有可能一车多用。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无人配送车刚一上路,广告效应直接拉满。

以前快递公司还得在公交站投广告,现在不用了,车开出去大家都认识你的品牌。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红利,一辆车不仅省钱,还成了行走的流动广告。

“四通一达”这些快递巨头,看隔壁品牌有了,都不甘示弱,一批批地开始上车。

这种你追我赶的劲头,直接带动了行业升级。

其实说到底,现在的无人配送车还不是那么成熟,续航、载重、识别能力、交互这些还有待提高。

但这没关系,科技本来就是边用边完善,关键是它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

像之前说的,市区、大马路进不去,那就在乡村、城乡结合部先跑起来。

等以后政策再宽松点,路权更开放,那规模化起来指日可待。

这里我还注意到一个关键点,就是快递行业本身在西北就不怎么赚钱。

单量小,派送成本高,有时候快递员送一单可能就赔钱。

没办法,老板们只能想办法做电商副业,比如帮本地农民收点农产品,发到外地,把出港量提上来,这样才能不被总部罚款。

无人车穿越西北,挑战复杂路况,收集环境数据-有驾

所以说,降低配送成本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像有的网点,以前要俩三个人一天送货,现在一个人把货往无人车上一装,剩下的驿站老板自己卸。

一省人工,二省油钱。

油钱这块,四辆车一天能省三百块,你算算,一年下来就是十万左右。

这还没算人工和车辆维护的钱,一年少养几个人,开支能省下不少。

更厉害的是,无人车不用担心罢工,也不用担心干到晚上没力气。

现在最远的农村网点都能提前三四个小时收到货,效率杠杠的。

以前五六点才收到件,现在两点就能到,农民收快递也方便,满意度自然上去了。

其实我觉得,无人车最牛的地方,就是把“最后一公里”变成了“最后几十公里”。

原来快递公司只敢保市区,现在乡下、边远山村都能覆盖,这对电商行业来说简直是质的飞跃。

以后农村电商要真起来了,这无人车就是底层基础设施,谁先布局谁吃肉。

现在赛道上竞争也很激烈,像新石器、九识智能,这俩头部厂商已经开打价格战,买家还能频繁申请退差价,说明供给端压力也挺大。

再往后看,大厂们也盯着这块大蛋糕,菜鸟、京东、美团这些巨头,技术、资金、生态资源全都有,杀进来就是降维打击。

特别是菜鸟,单台车成本都能压到一万多,量产能力也起来了,还能跟阿里云、淘天那些大数据协同,订单预测、路线规划直接智能化。

京东、美团自有物流体系,调度效率很高,未来都能无缝对接,整个物流链更顺畅。

这种大生态里的无人车,无论是单价还是服务体验,都会越来越卷。

这事儿对新石器、九识这些创业公司来说,压力巨大。

你先发优势能持续多久?

能铺多少网点?

将来巨头来了,政策一宽松,钱一砸,品牌信任度、服务能力一下子就把你碾压了。

要不就尽快“跑马圈地”,趁大厂还没全面介入,多抢些市场份额。

要是慢了,等大厂反应过来,留给你的空间就很有限了。

无人车穿越西北,挑战复杂路况,收集环境数据-有驾

无人配送车这事,未来能不能真正大规模落地,关键还得看政策。

现在好多地方,尤其是市区、主干道还是不让跑,主要还是安全、监管没跟上。

但说实话,自动驾驶这事早晚得铺开,农村、三四线城市先走一步,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等以后法规完善,保险、责任界定都明确了,铺开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

另外,我觉得别小看了西北这些地方的带动效应,一旦哪家快递、物流公司在这里跑出了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将来就能反向输出到全国其他类似区域。

这相当于提前练兵了,不仅解决自己本地的人力问题,等政策、技术成熟,还能把产品、服务外包出去,赚一波升级的钱。

还有个现实问题,就是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

现在很多地方,大家对无人车还是新鲜玩意,愿意接受、愿意尝试,但等到真的普及以后,怎么保证服务稳定、维修及时、坏了有人管,这些都是考验。

现在大部分无人车,还是当工具、当辅助手段用,真正完全替代人力,还有段路要走,用户使用体验也得跟上。

说到底,无人配送车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劳动力成本高、人口流失严重、地广人稀的地方,把快递行业的成本、效率极限往下拉。

这招对大西北、东北、甚至未来的中西部山区都适用。

技术红利一旦释放出来,农村电商和消费升级才有真正的动力。

未来我觉得,快递行业的竞争,除了商品价格、物流时效,核心就是最后一公里和几十公里的配送能力。

这块谁能做得又快又省,谁就能赢下下沉市场。

无人配送车、无人机甚至无人船,将来都是必争之地。

快递、电商、甚至外卖这些巨头,都会把这块当成重要战略方向。

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泡沫、有噱头,有些公司纯粹炒概念,实际落地能力很弱,到头来可能还是被淘汰。

只有那些真正能降本增效、用户认可、能持续规模化运营的,才有资格活下来。

这也是中国科技企业一贯的风格:讲究实用,不玩虚的。

最后,大西北的无人车普及,其实是中国新技术应用“农村包围城市”的一次典型案例。

大城市可能更关注安全、监管、舆论,但农村、三线城市却因为需求迫切、落地阻力小,成了新技术的第一个试验田。

这种路径以后肯定还会出现,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住结构性机会,把新技术变成降低社会成本、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真工具。

总之,无人配送车不是噱头,而是真有用处的新劳动力。

谁先用好,谁就能在产业升级里占得一席之地。

看好这事的发展,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地方能抓住机会,别让好技术只停在想象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