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您要是去逛汽车市场,是不是感觉有点看不懂了?
这边燃油车打折打到“骨折”,那边新能源车却一个比一个“卷”,各种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人心里都在犯嘀咕,这车市到底是怎么了?
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您猜得没错,这背后正有一场席卷整个汽车行业的巨大变革在悄然酝酿,而引爆这场变革的,正是一项即将在2026年全面推行的国家新规定——《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油耗新规”。
这可不是什么小修小补的政策调整,它就像是一场极其严格的“期末大考”,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年哪些车能生产、哪些车企能活下来,更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普通消费者应该在什么时候买车,以及买一辆什么样的车。
咱们先得弄明白,这个新规定到底有多厉害,能让整个行业都跟着紧张。
简单来说,它给所有还在生产和销售的燃油汽车都上了一道“紧箍咒”,而且是从三个方面把口子收得特别紧,几乎没留什么情面。
首先,它制定了一套极其严苛的油耗标准,而且是根据汽车的重量来“量身定制”。
这就好比是给不同体重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跑步及格线,越轻的车,要求跑得越快,也就是油耗要越低。
比如,像五菱宏光MINI EV那种尺寸的小微型车,如果想继续出燃油版本,那么它的百公里油耗就必须低于2.57升。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目前市面上这类燃油小车的平均油耗普遍还在4.2升左右,新规等于要求它们的油耗水平直接降低将近一半。
这对于车企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进了,而是需要一场技术上的革命,否则就只能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再看看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用车,比如本田CR-V这个级别的,重量在1吨到2.5吨之间,新规给出的油耗上限是百公里3.3升。
可现实情况是,在2023年,这类车型的平均油耗还高达5.8升,意味着车企必须想办法把油耗降低43%,这个技术压力可以说是空前巨大。
更别提那些大家伙了,像是坦克500这类超过2.5吨的硬派越野车,油耗标准是百公里4.7升。
现在开这种车的朋友都知道,实际油耗动不动就上12升,要想达标,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混动化,但这样一来,整车的制造成本就会急剧攀升,原本的高利润空间也会被大幅压缩。
其次,新规定更换了一套更真实的油耗测试方法,彻底戳破了过去的数据“泡沫”。
以前车企宣传的油耗,用的是一套叫NEDC的测试标准,这套标准有很多“空子”可以钻。
比如测试的时候可以把空调关掉,专门挑一些平坦的路况匀速行驶,车上也不怎么放重物,这样测出来的数据自然非常漂亮。
但我们老百姓买车回家一开,发现实际油耗比宣传的高出一大截,总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现在,新规强制使用WLTC测试标准,这套标准就实在多了。
它会模拟我们日常驾驶的真实情况,包括城市里堵车走走停停、高速公路上突然加速变道、夏天开着空调、车里坐着家人载着行李等等。
在这种“卸了妆”的测试下,车辆的真实油耗水平就暴露无遗了。
举个例子,有一款知名的日系家用轿车,在旧标准下测出的油耗是百公里4.8升,听起来非常省油,但在新标准下实测,油耗直接变成了6.5升。
还有一款美系SUV,旧标准油耗是8.5升,新标准下更是高达11.2升。
这些巨大的数据差距,让消费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到一辆车的真实油耗表现,也让那些过去靠“美颜数据”混日子的车企无所遁形。
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一点,是高额的罚款制度。
国家对每个车企都有一个“企业平均油耗”的考核,如果一家车企生产的所有车型平均下来油耗超标了,那就必须花钱去买“积分”来弥补。
这个积分的价格可不便宜,一个积分就要3000块钱。
根据测算,一辆不达标的燃油车,大概需要企业额外花费4500元到6000元去购买积分。
这笔钱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车价上,或者直接让车企亏本。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19年,就有一个著名的法系汽车品牌因为积分缺口太大,付不起罚款,最终被迫停产了一款非常畅销的SUV车型,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30亿元。
这个惨痛的案例给所有车企都敲响了警钟:再不抓紧时间转型,降低油耗,未来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各大车企都开始了各自的“求生之路”,而“混动化”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
在这场激烈的技术竞赛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过去我们一直信赖的一些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和德系,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却凭借着技术创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比如日系车,丰田和本田的混动技术确实很早就有了,技术也很成熟,像卡罗拉双擎的油耗能控制在百公里4.0升,相当不错。
但它们的弱点也很明显。
第一是成本太高,一辆混动版的车要比纯燃油版贵出两万多块,很多家庭在买车时一算这笔账,就会觉得不太划算。
第二是电池的长期可靠性问题,混动车的电池在使用五年后性能会出现衰减,这会直接影响到这辆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价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值率”,这一点是很多中国消费者非常在意的。
再看德系车,它们似乎想走一条“油改电”的捷径,也就是在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平台上硬塞进电池和电机。
结果,像大众的ID.系列等车型在市场上反响平平。
最大的问题就是续航里程“虚标”严重,宣传能跑600公里,可一到冬天开上暖风,实际可能连350公里都跑不到,这让长途出行变得非常焦虑。
而且因为平台是旧的,充电技术也跟不上,充电速度比新平台慢很多,大大影响了使用便利性。
市场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2023年,德系电动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18%暴跌到了9%,可以说是遭遇了重大挫败。
相比之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比如比亚迪的DM-i技术和吉利的雷神混动,则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它们从一开始就走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超越。
首先是成本控制得非常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让电池成本降低了三成,这使得它的混动车型在价格上非常有优势,甚至可以做到比同级别的合资燃油车还便宜。
其次是性能上的突破,像秦PLUS DM-i这款车,在没电的情况下当燃油车开,油耗也只有百公里3.8升,比很多日系混动还省,而且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最长能跑1200多公里,彻底解决了人们对新能源车的里程焦虑。
市场的选择是最好的证明,2023年,自主品牌的混动车型销量占比达到了41%,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合资品牌。
有自主品牌的研发负责人透露,他们内部已经将传统的内燃机研发团队缩减了超过一半,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了新一代的混动专用发动机开发上,这种all-in的决心,正是他们能够实现弯道超车的根本原因。
那么,了解了整个行业的巨大变化之后,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手里的燃油车要不要赶紧卖掉?
新车又该怎么选?
其实,2024年到2026年这三年,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购车“窗口期”。
如果您现在开的是一辆燃油车,特别是那种油耗比较高的车型,确实需要提前做一些规划了。
因为未来几年,您的爱车可能会面临保值率和使用成本的双重压力。
有行业预测,像路虎揽胜这样的高油耗豪华车,五年后的二手车残值可能会跌到只剩三成;而像丰田卡罗拉这样省油的家用车,残值率还能保持在五成以上,差距非常悬殊。
同时,随着环保政策的收紧,未来的油价很可能会继续上涨,甚至还有可能开征额外的“碳税”,到那时每加一升油的成本都会增加,养车负担会越来越重。
如果您正准备购买一辆新车,那么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到您。
首先,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主要用车场景。
如果您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城市里上下班代步,偶尔周末去趟郊区,那么纯电动车或者插电混动车无疑是更经济、更舒适的选择。
它们的使用成本极低,而且在拥堵的城市路况下,电驱动的平顺和安静是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如果您经常需要跑长途、上高速,对续航有比较高的要求,那么像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推出的新一代插电混动车型,既能享受电驱动的优势,又完全没有里程焦虑,是非常理想的选择。
其次,要开始关注车辆的保值率。
在未来,那些技术先进、油耗低、市场口碑好的车型,无疑会更保值。
在做决定前,可以多参考一些二手车市场的保值率报告。
最后,要对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
国家的政策导向已经非常清晰,就是鼓励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
顺应这个大趋势去选择车辆,不仅是为环保做贡献,从长远来看,也是对自己家庭财产的一种更明智的规划。
在这个汽车行业百年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多看、多了解,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