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

前言

说到劳斯莱斯、路虎,现在谁还会第一时间想到它们那浓厚的英伦血统呢?曾经支撑英国工业荣耀的这些汽车品牌,如今都变成了别国企业手中的“宝贝”。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在上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汽车行业曾稳坐世界前三的位置。

从只属于贵族的劳斯莱斯,到工薪族喜爱的奥斯汀,这个品牌打造出了一个囊括所有阶层的完整生态圈,甚至连美国90%的进口车都产自这里。

如今,在国外人们买车时,基本都想到德国公司或日本品牌,很少会想到英国的厂家。

你看,为啥当年那强大的工业大国,到了现在也找不到像样的车企了呢?到底是啥把大英帝国的汽车产业给拖垮了?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昔日荣光

不少人误以为英国车只搞高端,其实早年它的厉害之处,是能“从皇室到平民都能满足”的完整体系。

1906年,劳斯莱斯一出场,就专门搞贵族的座驾,价格那是相当高端;到了1919年,宾利也跟着加入战局,重点放在运动型的奢华车上,显得更有运动气息。中产阶级呢,喜欢荣威和名爵这类,价格比较亲民,而工薪阶层嘛,就会选择奥斯汀这种实惠点的品牌。

那会儿奥斯汀推出的“奥斯汀7”,不仅在英国市场火得不行,还暗中对后来大众甲壳虫的设计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显示出它的技术水平确实不一般。

在二战之前,英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伯明翰、考文垂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区域,生产规模稳居世界前三。虽然美国的产量更大,但在品牌丰富性和技术精细度方面,英国可一点也不逊色。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那会儿,美国进口的车里有九成是英国制造的,德国的BBA和日本丰田还只是“小字辈”,连跟英国车比都还差点儿。

当年英国车子能够成功,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懂得迎合市场的需要”。

有些贵族追求奢华,那就得靠劳斯莱斯的手工定制;富二代们则偏爱速度感,选阿斯顿马丁的跑车;普通家庭想要实用性,就会考虑奥斯汀的经济型轿车。

这种“定制车型”的思路,让每个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也让整个行业变得更有朝气。

可惜的是,这股活力没能挺过二战之后政策转折的那一阵。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把活棋下死了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下台,工党领导的艾德礼政府上台,那个时期的政府受到苏联的影响挺大,奉行列宁提出的“费边社会主义”,其实就是靠行政手段来改造市场,把一些核心产业收归国有。

他们看上了苏联那个高尔基汽车城,羡慕得不行,那地方有一家工厂把民用车的市场几乎垄断了,生产的嘎斯车家喻户晓。当时左派人士觉得这就是“成为汽车强国的捷径”。

于是英国政府就开始推动汽车企业合并,先让大的公司吞掉小的,等到小的都被吃掉了,再逼那些大厂一起合并。

可是事实是,当时不少小厂家还挺不错的,比如专做经济型车的奥斯汀,销量稳稳的,还有利润,根本没必要跟同行竞争对手ひ合并。

可是政府都不搭理这些,还特别提高用工的花费,逼得小厂被迫“自愿”去依附大厂;要是大厂不配合,就用政策限制他们,堵死他们的路。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到了1955年,英国本土就只剩下两家汽车厂,之后又合并成了“英国利兰集团”——听着像个巨头,实际上却是个“大拼盘”。

这个集团底下有30多个品牌,生产的安排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定的,而是为了“平衡内部各个山头”,比如A厂和B厂都在制造经济型车。管理层为了避免得罪任何一方,只能把产能平均分配,至于消费者喜欢不喜欢、产品质量怎么样,反倒变成了次要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用行政思维代替市场机制”,比如苏联的高尔基模式能成功,就是因为它实行计划经济,根本不用考虑市场的多样性。

汽车可是消费品,消费者的需求变化的快得很,要靠行政命令来安排生产的话,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掉。

果不其然,英国利兰接下来几年每年都在亏钱,到了1982年亏了52亿英镑,靠政府的救助才得以撑住,变成了纳税人的“负担”。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撒切尔的“无情”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刚开始还打算救英国利兰,找了个CEO来裁员、削减项目,甚至还和日本本田搞合作。

但她很快就发现,这公司已经“烂到根里”了,管理层不积极,出了问题就跑去找政府要补贴,稍微好点又故态复萌。

她在回忆录里提到“这是对纳税人的持续诈骗”,虽然语气挺犀利,但确实一针见血。

于是撒切尔做出了一个挺得罪人的决定:让国家持有的资本退出汽车行业,还把关税保护拿掉,让英国的汽车公司直接面对市场的竞争。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有人说她“葬送了英国汽车业”,不过在我看来,这其实算是最聪明的“收手”选择。

当时那些品牌虽然亏本,但毕竟还有“百年老字号”的名声,趁着还能卖个好价,把它们出手,总比等到品牌烂得一文不值再拆掉强多了。

更关键的是,撒切尔没有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她放弃了整个车辆制造这个“重资产”行业,但仍然坚持保留了英国汽车的核心技术,比如汽车的设计和零部件的研发。

如今,许多高端品牌在底盘布局和内饰定制方面还会去找英国的团队合作;比如迈凯伦这样的超级跑车品牌,也能在英国立足,靠的就是当年遗留的那一套技术基础。

英国汽车多惨?劳斯莱斯归德国,路虎并入印度,一手好牌打糟-有驾

结语

如今再看看那些被收购的英国品牌:劳斯莱斯在宝马的掌控下,依然坚持着顶级奢华的风格;路虎在塔塔旗下,也推出了符合市场口味的新车型。

这实际上验证了一个真理:汽车行业从来都不是“谁拥有品牌”的比拼,而是“谁能尊重市场、满足用户”的较量。

当年英国的汽车产业败落,可不是品牌不行,实际上是政策偏离了市场的节奏;反倒是现在的“复苏”,正是因为它又重新走回了市场的轨迹上。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