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过这几款车,它们的加档和减档都无需使用离合器。我学驾驶证时,总共学了六个月,前三个月学习加减档的理论知识,后三个月则由教练带着我们进行拉货实习。
CA10和CA15,其点火顺序为1、5、3、6、2、4,分电盘白金间隙在0.5至0.8毫米之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老车型已然被淘汰。要知道,当年的人都已逐渐老去,更何况是这些车子呢。
在东北开老解放车,要是仅仅是摇把子启动,那还不算什么。70年代的时候,车子晚上收回来得放水,早上启动前还得“三烤”——烤发动机油底、变速箱和后桥,要是不烤这三样,车子根本就动不了,当然,要是有暖库的话就省事多了。那些开过解放车的人,还有谁能记得车牌号呢?
上海交通牌141卡车由上海重型汽车制造厂生产,它最早是圆头造型,后来改成了方头。之后还衍生出了许多型号,有4T和8T的半挂、倾斜车以及其他特种车等。这款车动力较弱,刹车采用油压刹车,制动效果欠佳,偶尔还会出现踩空导致刹车失灵的情况。夏天的时候,得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撑起来,不然驾驶室里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它主要在上海交运局系统中大量使用,由于刹车效果差,所以主要集中在华东的平原地区道路上行驶,山区道路因为其动力和刹车问题而不适用。
东风EQ - 140在80年代风靡全国,行驶在各地的公路上。这款货车驾驶室宽大,方向盘也很大,驾驶员开车时双手差不多得抱着方向盘,不过它有助力,开起来很轻松。我有个感觉,开过几天东风140后再去开小汽车,就好像在开儿童玩具车一样。
我觉得东风车是那个时代(八九十年代)性能最好(包括动力、舒适性、视线和同步器方面)、最漂亮的国产车。同时期的日本货车有日野、五十铃和三菱。
看到图片中的东风EQ140自卸车,就想起90年代运输个体异军突起的高潮期。当年云南汽车厂生产组装这款车,供不应求,客户就算拿着钱也得等上一个把月,现在的人或许都不会相信。那时候建筑工地的沙、石、砖、袋装水泥都是靠这款车运输,因为它有自卸功能,省时又省人工。能吃苦的驾驶员人歇车不歇,有的运输个体户家里有两三辆这款自卸车也不足为奇,每辆车配两名驾驶员轮流驾驶。那时候还带动了大车驾驶员的培训,驾驶技术精湛的司机帮人开自卸车,每月工资不低于三千元,还管吃管住,那可是三十年前啊!东风车在我们这边被称为“南车”,也叫高原东风,记得它的柴油机发动机既省油动力又好。那几年还掀起了自己购买柴油发动机更换原车汽油发动机的热潮,有的人甚至把柴油发动机的配件买齐,送到附近的私营汽修厂,由厂里的修车师傅负责组装,当时汽修生意十分红火。那时驾驶员公认动力好的柴油发动机有:1. “玉林”;2. “湖动”;3. “云内”“朝柴”“南充”。
“黄河”JN150是第一辆国产重卡,核载8吨,方向没有助力,打方向盘真得费很大力气,所以让人一看就想起得站起来打方向盘,手刹车也得拉上半天,最让人头疼的是半轴容易断。开过这款车的人,得具备三点:个子大、体重一百八十斤以上,有力气能打动方向盘,还得会修车,因为半轴容易断,最后还有一点,得不怕热。我们老司机都叫它“新破车”,意思是刚买的新车就毛病百出。不过和四吨的解放车相比,它确实挺能拉货的。开这款车冬天特别受罪啊。
黄河汽车虽然造出来了,但多少驾驶员为它泪流满面,多少修理工为它累弯了腰,说多了都是泪,全体驾驶员和修理工都像是它的牺牲品,苦啊累啊。
布切奇被叫做“破铁皮”,大家普遍反映罗马尼亚车毛病多、不经用。罗马尼亚布切奇刹车不好,采用油顶汽、汽顶油的方式,而且配件每一批都不一样,在国内两三年就找不到配件了。那个年代开布切奇、大道机、嘎斯,包括国产解放的司机都特别牛气,就算车坏在路边都不让人看,还对那些看车的人说“走一边去”。回家拧开收音机,里面传来“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罗马尼亚总理齐奥塞斯库……”的声音。
第一批进口的红色大梁布切奇还勉强能用,后来进口的黑色大梁的就太差劲了,上坡挂档时档把都能折了,这简直不像话。直到现在,东欧的产品也不怎么样。
五十铃卡车中的经典车型TD72,别名“大青蛙”。它是日本专为中国糟糕的公路特制的,适用于中国西部寒冷多山的地区,最高时速85公里,超速的话会有后坐力,载重8吨,最多超载1吨,具备排气制动和预热功能,其钢材质量就连现在的中国都无法超越,堪称永恒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在那个年代,它绝对是国内卡车中的天花板,开过这款车的人如今都已老去。
还有581三轮卡车,有一批是将581的发动机装在小型工地的外斗车上的,当时在上海也挺常见。七十年代,上海的三轮卡每天都会到居民区拉垃圾,每到一个胡同,就有师傅晃动手里的摇铃,各家各户听到后就把垃圾直接倒在三轮卡车上。
卡玛斯重型卡车于1969年由苏联卡玛汽车联合企业开始生产,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那时候开卡玛斯必须带挂车,东北人说它“不皮实”,缺机油就会摆缸。车拖回来后,有人会偷偷把别人车上的机油放出来加到摆缸的车里,如果修理工说缺机油,修车的钱就要从工资里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