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里刚闪过一个念头,想在绿灯亮起时第一个冲出去,脚下还没来得及使劲,车子“嗖”地一下就自己切换了运动模式,这种体验你敢信?
雷军最近就琢磨着把这事儿给干了。
小米汽车那个叫“电动车辆的驾驶模式切换方法”的专利一公布,我琢磨了半天,这不就是给咱的右脚装了个“读心术”外挂吗?
这专利听着挺唬人,其实掰开了一看,逻辑特简单。
就是你开着小米SU7在街上溜达,一切都风平浪静,只要你一脚油门踩得比平时深点儿,系统立马就get到了:“哟,大哥这是要整活儿了?”
只要路况允许,它就麻溜地把车从“买菜模式”切换到“赛道模式”,让你瞬间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
这事儿听着是挺带劲,红灯起步时,旁边车主还在手忙脚乱地找运动模式按钮,你这边已经一骑绝尘。
但你细品,这背后是小米汽车,这个车圈新兵蛋子的一场“豪赌”。
雷军心里门儿清,论发动机、底盘这些硬家伙,想在短时间内跟那些百年老店掰手腕,简直是痴人说梦。
怎么办?
扬长避短呗。
你跟我谈机械素质,我就跟你聊智能体验。
小米SU7的这套玩法,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硬件不够,软件来凑。
这就像俩人打架,一个五大三粗,练了一身横练功夫;另一个虽然瘦小,但兜里揣着各种高科技小玩意儿。
小米选的就是后一条路。
它不跟你硬碰硬,它要用各种贴心又带点“骚操作”的功能,让你感觉这车“有灵魂”。
不过,这“灵魂”要是太有主见,也挺吓人。
那个“预设压力值”到底是个啥标准?
万一我在停车场挪车,脚下稍微没控制好,车子误以为我要去跑山,一头撞上前面的柱子,这锅谁来背?
是怪我脚法不行,还是怪它太“善解人意”?
这其中的算法要是拿捏不准,分分钟就从“智能”变“智障”。
小米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人家留了后手。
在琢磨怎么让你开得更爽的同时,也没忘了怎么让你开得更安全。
前阵子公布的那个“疲劳提示”专利,就挺有意思。
它不用摄像头直勾勾地盯着你,而是通过分析你的声音来判断你是不是累了。
以后在车里可能都不敢瞎哼哼了,生怕系统突然来一句:“检测到您气息虚浮,建议靠边停车,补充点脉动。”
还有那个听起来更玄乎的“驾驶场景数据生成”专利,说白了就是给自动驾驶系统请了个“陪练”。
在虚拟世界里模拟出各种千奇百怪的路况,让AI先在里面“死”上个几万次,练就一身金刚不坏之身,再放到现实中来为你保驾护航。
从提升驾驶快感,到关心你的精神状态,再到为未来的自动驾驶铺路,小米汽车这套组合拳打下来,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它要造的,不是一辆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是一个能懂你、会关心你、还能替你开车的“钢铁侠”。
这当然是一步险棋。
毕竟,总有一部分“老司机”更相信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对这些花里胡哨的电子玩意儿嗤之以鼻。
他们会觉得,车就应该是个纯粹的机械,过多的电子干预只会剥夺驾驶的乐趣。
这种观点,永远都有市场。
但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当手机已经从一个打电话的工具变成我们离不开的“器官”时,谁又能保证汽车不会走上同样的路呢?
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现在就站在这条变革的浪尖上。
他们究竟能把汽车这个“旧世界”搅合成什么样,咱们谁也说不准。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未来你的车真的能“读懂”你的心思,在你需要的时候自动变身,你是会欣然接受这份“默契”,还是会觉得自己的驾驶权被冒犯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