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个新闻,差点没把我给笑岔气。
说的是美国那边有个叫Rivian的电动车品牌,也算是“新势力”吧,人家CEO最近干了件特有仪式感的事儿——把一辆小米SU7给大卸八块了。拆完之后,这位叫斯卡林奇的老兄,对着一地零件,捻着胡须,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总结。
他说,小米这车之所以能成功,之所以卖得火,之所以能把价格打下来,秘密就俩:
一,人工便宜。
二,政府扶持。
你瞧瞧人家这总结,多精辟!就跟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一样,充满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光辉。我估摸着,这位CEO说完自己都得佩服自己,感觉一下子就洞穿了东方大国的商业密码,可以去华尔街开堂授课了。
但凡在国内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几年,或者说,但凡开过几天工厂、做过几年实业的人,听到这个结论,表情估计都跟我差不多——先是一愣,然后是一阵哭笑不得。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从没下过厨房的米其林美食家,吃了一盘顶级的鱼香肉丝,咂摸了半天,最后得出结论:这菜之所以好吃,一是因为火大,二是因为锅是铁的。
废话,但又全是废话。
说白了,这位斯卡林奇先生,他犯了一个很多西方精英观察中国时,特别容易犯的毛病——认知上的懒惰。
当一个复杂的、超出他们既有认知框架的东西出现时,他们的大脑会自动调用那几个最熟悉、最顺手、也最政治正确的标签——“廉价劳动力”、“政府补贴”、“不公平竞争”。把这几个标签往上一贴,好了,世界又恢复了简单明了的样子,自己又可以心安理得地喝着咖啡,感叹一句:“嗨,他们就是靠这个。”
可这事儿,真就这么简单吗?
咱们先来盘盘他说的第一个“法宝”:更低的人工成本。
我跟你说,这哥们儿对“成本”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咱们给芭比娃娃缝裙子、给耐克鞋粘鞋底的阶段。那个时候,你说我们的优势是人工便宜,没毛病,一双手,一堆原料,缝纫机一踩,Made in China的标签就贴上去了。
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造车,尤其是一辆智能电动汽车,它是个什么概念?
那是一门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你以为小米SU7的总装线上,工人的工资比底特律的汽车工人低,这车就能便宜一半?开什么玩笑。一辆车几万个零件,人力成本在总成本里的占比,早就不是大头了。
真正要命的,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综合成本”。
这玩意儿是啥?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不像搭乐高,你缺一个2x4的红色零件,大不了让丹麦总部给你空运一个过来。造车更像做一桌满汉全席,你家楼下那个菜市场,就必须啥都有。从活蹦乱跳的深海龙虾,到云南空运的松茸,再到某个犄角旮旯小作坊里才有的独特香料,缺一样,这道菜就不是那个味儿。
小米SU7的这桌“满汉全席”,它的“菜市场”在哪儿?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它的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就在隔壁;它的智能座舱,京东方、华为就在圈里;它的一体化压铸机,供应商可能就在珠三角某个工业园里;甚至它车身上一个不起眼的注塑件,你都能在半小时车程内找到三家模具厂给你打样。
你再想想,这背后是什么?是全世界最完整、最庞大、反应最迅速的工业体系。是几十年“世界工厂”干下来,沉淀出的无数工程师、技术工人、供应链管理专家。是那种“上午提出个想法,下午就能找到人做出样品,晚上就能开会讨论修改方案”的恐怖效率。
这套体系,我们管它叫“产业链集群”或者“生态”。斯卡林奇先生拆开了一辆SU7,他看到了每一个零件,但他看不到把这些零件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优质量组合在一起的那只“无形的手”。
他把SU7想象成一个孤立的产品,然后用他熟悉的会计公式去计算。他算得出钢材多少钱一吨,算得出芯片多少钱一颗,算得出工人工资多少钱一小时,但他永远算不出,当这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半径五百公里的圈子里时,所爆发出的那种化学反应一样的成本优势。
这位CEO还拿非洲、东南亚举例,说那些地方人力更便宜,怎么没搞出小米汽车?这问题问得,就好像在问:“为什么非洲草原上狮子那么多,没组建一支足球队去踢世界杯呢?”
大哥,这不是一回事儿啊!工业化,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它不是靠人力便宜就能堆出来的。它需要几代人的技术积累,需要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红利,需要一个稳定且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一个足够大、足够挑剔的本土市场来“养蛊”。
印度最大的汽车品牌TATA,有政府支持吧?人力便宜吧?可为什么产品竞争力还是差点意思?因为它缺了那盘“菜”,大量的核心元器件得靠进口,它是在一个不完整的生态里,硬生生搭起一个空中楼阁。成本怎么可能下得来?竞争力又从何谈起?
所以,当斯卡林奇先生把SU7的成功归结于“人工便宜”时,他看到的只是一片树叶,却忽略了背后整片森林。这不是洞察,这是选择性失明。
说完第一个,咱们再聊聊第二个“法宝”:政府的大力支持。
你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没有政策扶持?
当然有,而且力度还不小。从当年的购置税减免,到给车企的各种补贴,再到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国家是实打实地花了真金白银,才把这个市场给硬生生培育起来的。
这事儿咱们自己人没啥好避讳的,承认,必须承认。
但有意思的是,这话从Rivian的CEO嘴里说出来,就跟一个继承了亿万家产的富二代,指着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说“你成功不就是因为你爸给了你十万块启动资金吗”一样,充满了浓浓的黑色幽默。
咱都不用说别的,就看看Rivian自己是怎么长大的。
根据公开的资料,到2025年,Rivian累计能拿到美国能源部66亿美元的有条件贷款,还有州政府8亿多美元的资金支持。2021年上市,更是直接从纳斯达克融了120亿美元,创下了当年美国最大的IPO之一。
你管这叫什么?这不叫支持?这不叫扶持?难道这叫市场的自由选择?
再把眼光放远点。放眼全球,哪个国家的关键产业崛起,背后没有“政府之手”的影子?美国当年的西部大开发,铁路是怎么修起来的?没政府给地给钱?互联网的鼻祖ARPANET,是谁搞的?是五角大楼。马斯克的SpaceX,要是没有NASA常年累月的大订单养着,他能把火箭玩得这么溜?
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半导体神话,韩国的财阀经济,哪个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政府和企业联手唱的一出大戏?
支持本土产业,是每个大国都在干,而且必须干的事。这压根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是全球通行的“阳谋”。
关键在哪儿呢?关键在于,政府的钱和政策,是“助燃剂”,不是“发动机”本身。它能让一堆干柴烧得更旺,但它不能让一堆湿木头烧起来。
中国的电动车产业之所以能跑出来,是因为这堆“柴”本身够干。我们有市场,有技术积累的意愿,有一大批玩了命想转型的传统车企和嗷嗷叫着要跨界进来的互联网巨头。政府的扶持,是临门一脚,是加速器,但不是全部。
斯卡林奇先生选择性地只提中国的“政府支持”,却对自家的“奶妈”闭口不谈,这背后的小心思,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说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
这位CEO拆解小米SU7,他想要的,或许压根就不是一个工程技术上的答案。他想要的,是一个能够向他的董事会、他的投资者、他的员工,乃至美国社会解释“为什么中国人能做到”的“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最好讲?
“他们技术比我们牛,供应链管理比我们强,工程师比我们更拼命。”——这个故事不好讲,太伤士气,显得自己无能。
“他们有我们没有的‘秘密武器’,是靠着不公平的优势才赢的。”——这个故事就好讲多了。它既能解释对手的强大,又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或者“正义挑战者”的位置上,还能迎合当下的某些政治风向。
他需要的不是一份技术分析报告,而是一份“舆论战”的弹药。
所以,他看着满地精密的零件,最后说出的却是“人工”和“政府”这两个最粗糙、最脸谱化的词。因为这对他来说,是最优解。
这事儿吧,咂摸咂摸还挺有味儿的。它告诉我们,商业竞争打到最后,不仅仅是技术、产品和成本的竞争,更是话语权和叙事的竞争。谁能定义问题,谁能讲好故事,谁就能在舆论场上占据主动。
只可惜,用这种百年前的滤镜来看待一个21世纪的工业奇迹,除了能自我安慰一下,恐怕看不清真正的未来。而那个未来,正在车轮上滚滚而来,并不会因为谁看不懂、看不惯,就停下它的脚步。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里碰碰杯,聊聊呗。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