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

最近有个朋友在群里天天吐槽,说他订的那台北汽极狐,交付又双叒叕延期了。销售的解释翻来覆去就那几句,“供应链紧张”、“芯片短缺”,跟复读机似的。他一开始还信,后来就麻了,觉得就是车企的烂借口。我倒觉得,这次销售可能真没骗他,他等的这台车,很可能就是被远在荷兰的风车给扇了翅膀。

这事儿得从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说起。很多人可能对它不熟,但在汽车圈,这可是个浓眉大眼的角色,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的前三强。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你车里的各种小电机、传感器、电源管理系统,很多都离不开他家的芯片。这家公司本来是欧洲老牌恩智浦的子公司,后来被中国资本收购,成了咱们闻泰科技旗下的产业。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本来是桩正常的跨国生意,结果最近荷兰人突然不讲武德,翻出一部冷战时期的老法律,以“国家安全”为名,直接把安世半导体的荷兰部分给“托管”了,冻结资产,罢免中方高管。这操作,跟明抢也差不离了。

背后是谁在拱火,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几年,老美看我们哪个产业冒头就想摁下去,半导体是重中之重。荷兰人这波操作,无非就是交个投名状。但他们似乎没算清楚一笔账,一笔关于全球化时代供应链的账。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反手就是一个精准反制:禁止安世在中国的子公司和分包商出口特定的成品元器件。这一招打得非常讲究,堪称“外科手术式”打击。因为安世半导体虽然根在荷兰,但它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封装中心恰恰就在中国广东。全球超过七成的封装业务量都在这儿。你不是要“托管”我欧洲的资产吗?行,那你欧洲工厂需要的、在我这儿封装的成品,也别想轻松拿走了。

这下子,欧洲的车企们直接就傻眼了。大众说芯片库存只够三周,宝马、奔驰的新能源产线也开始告急。十几家车企联名写信,说再这么下去,生产线就得停工。

你看,这事儿就很有意思了。它像一个大型的“全球化压力测试”,把水面下的很多东西都给炸了出来。我写完这段概述后,特地去翻了翻上世纪80年代的故纸堆,发现太阳底下,真的没啥新鲜事。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那时候的剧本主角是日本。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把美国英特尔这些公司打得节节败退。美国人坐不住了,也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先是舆论上把日本描绘成“经济侵略者”,然后用“国家安全”的大棒,挥舞着301调查,逼着日本签下《美日半导体协议》。协议要求日本开放半导体市场,并“保证”美国公司在日本市场占有20%的份额。这还不算完,后来的“广场协议”更是让日元大幅升值,彻底重创了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着同样的韵脚。今天我们面临的局面,和当年的日本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又完全不同。相似的是,老大看到老二的某个产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会动用一切非市场的力量来打压。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无论从市场纵深、产业完整度还是国家意志来看,都远非当年的日本可比。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我们不妨来算三笔账,把这事儿捋一捋。

第一笔,是“金钱账”。荷兰政府这波操作,短期看是“零成本”拿到了一个高价值公司的控制权,好像占了天大的便宜。但长期看呢?它破坏了自己作为“商业中立国”的信誉,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无形资产。更重要的是,它让自家的优势产业——汽车工业,直接暴露在了供应链风险之下。为了一个半导体公司的名义所有权,去得罪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客户和供应商,这笔买卖的“值博率”其实非常低。对欧洲车企来说,更是纯粹的无妄之灾,生产停摆、订单延迟、利润下滑,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第二笔,是“情绪账”。这件事对各方的情绪价值影响是巨大的。对美国来说,看到小弟这么听话,欧洲和中国的产业链又互相掐了起来,它自然是乐得看戏,情绪价值拉满。对荷兰和欧盟的一些政客来说,完成了一次对美“政治正确”的表态,满足了某种虚幻的“价值观优越感”。但对欧洲的产业界和普通民众呢,情绪可就复杂了。车企CEO们是焦虑,工人们是担忧饭碗,像我朋友那样等车的消费者,则是实实在在的烦躁和不满。这种负面情绪累积起来,最终会反噬到做出决策的政客身上。

第三笔,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欧洲原本有一个更好的选择,那就是深化和中国的产业链合作,利用中国的制造优势和市场规模,共同打造一个更有韧性的全球供应链。就像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一直在呼吁的,“重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但现在,他们选择了一条对抗的路。这条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是放弃了与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深度绑定的机会,是把原本可以合作共赢的伙伴,推向了竞争对手的位置。他们以为自己守住了一座城堡,实际上却可能失去了一整片新大陆。

这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博弈,本质上是全球化下半场的一个缩影。过去三十年,全球化的逻辑是“效率至上”,哪里成本低、哪里效率高,产业链就流向哪里。大家默认这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但现在,逻辑变了,变成了“安全优先”。各国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想把关键环节攥在自己手里。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这种转变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个人习惯了在外面下馆子,方便快捷,突然有一天决定所有东西都必须自己在家做,从种菜开始。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低效且昂贵的。欧洲现在就在经历这个过程,他们试图在半导体领域“自给自足”,却发现自己的“菜园子”(制造能力)和“粮仓”(原材料)很多都在别人家里。

比如,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应用市场和重要的封测基地,还捏着另一张王牌——稀土。半导体的生产离不开多种重稀土元素,而中国在全球重稀土供应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前阵子我们更新的出口管制目录,就把相关稀土项目加了进去。这张牌虽然还没正式打出来,但它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对方:掀桌子谁都会,但后果你可能承担不起。

荷兰突袭中企!我方掐断7成产能,欧洲车企或停产-有驾

所以你看,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斗气游戏。这是一场复杂的、多维度的、关乎未来几十年产业格局的深水博弈。

对我个人而言,这事儿的启发远不止于看看国际新闻的热闹。它让我更加确信,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高不确定性”的时代。过去那种“买入并持有”全球最优秀公司的简单策略,正在面临挑战。因为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再好,也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黑天鹅”一巴掌拍死。

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去预测下一个风口、去赌哪个赛道能胜出,不如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务安全垫”。你的资产配置,是否能够抵御这种突发的、系统性的风险?你的现金流,是否足够稳健,能让你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不会因为恐慌而做出错误决策?

我最近就在琢磨,这种大背景下,自己的配置是不是得更保守点,多留点现金,少去赌那些与宏大叙事绑定的、弹性巨大的方向。毕竟,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在时代的巨浪面前,我们能做的,或许不是成为一个勇敢的冲浪手,而是先确保自己坐的船足够结实,不会轻易被一个浪头打翻。至于我那个等车的朋友,我只能劝他,要么换个现车,要么就佛系等待吧。毕竟,他等的可能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全球化新秩序的难产阵痛。这事儿,谁也急不来。共勉共戒。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