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朋友,深夜了,咱哥俩倒上酒,聊个事儿。
这几天我一直在琢磨雅迪那个钠电池电动车,越想越觉得这事儿吧,特别像一场精心排练、灯光舞美都顶配、结果台下一个观众都没有的脱口秀。主角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讲着自以为绝妙的段子,台下呢?一片死寂,只有风扇在嗡嗡作响,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你先别急着反驳,说钠电池这玩意儿技术多牛掰,耐低温、充电快、寿命长。这些我都知道,雅迪的宣传稿我估计都能倒着背了。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你讲的段子,跟你想逗笑的那帮人,压根不在一个频道上。
咱先还原一个场景。
你,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或者一个每天得接送孩子、买菜遛弯的大哥,走进一家电动车店。你兜里揣着三千块钱预算,这是你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准备换个新坐骑。你的需求是什么?说白了,就几条:跑得远点,别半路撂挑子;跑得快点,上班别迟到;皮实耐用,别天天修;最好呢,还能偶尔带个人。
这时候,一个唾沫横飞的销售小哥凑上来,指着一辆看起来挺精神的小车,开始给你上课:“大哥,看这款!雅迪最新款,钠电池!黑科技!零下二十度续航不打折,循环充电两千次,用个八年十年没问题!”
你听着,心里“哦”了一声,感觉挺厉害。然后你问了几个最实在的问题:
“这车最快能跑多少?”
销售小哥面露一丝难色:“呃,新国标,最高25公里每小时。”
你心里咯噔一下。25?我那骑了五年的老破车,拧到底还能窜到30多呢。这不成龟速了吗?
“那旁边那辆呢?”你指着一辆看起来更壮实的车。
“哦,那是铅酸电池的,72V的,轻松上50码,动力猛!”
“多少钱?”
“跟这个钠电池的差不多,也两千多,不到三千。”
你猜怎么着?这天基本就聊死了。
你是个过日子的人,不是个极客。你花同样的钱,一边是能让你在城市车流里穿梭自如的“小摩托”,一边是只能在自行车道上被老大爷蹬三轮超过的“高级电驴”。你选哪个?答案根本不用过脑子。
这就叫什么?这就叫“技术上的巨人,市场上的矮子”。雅迪端上来一盘龙虾刺身,告诉大家这玩意儿多新鲜多高级,可消费者扒拉开一看,嘿,这不还是只能当个前菜么?我这三千块,是来吃饱饭的,不是来品尝你这口“鲜”的。你这龙虾刺身,卖得跟隔壁那一大盆红烧肉一个价,我凭什么不选那个能让我吃饱还能打包的红-烧-肉?
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还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它背后,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我管它叫“信任透支后遗症”。
你还记得前几年那个“石墨烯电池”吗?当时吹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好像装上它,电动车都能飞出地球了。结果呢?央视扒皮,里面那点石墨烯含量,约等于没加。这事儿就像往滚油里浇了一瓢凉水——炸了!从那以后,消费者心里就埋下了一根刺。
现在你再跟他说“钠电池”,他第一反应不是“哇,好厉害”,而是“咦?这里面又有什么猫腻?”
你跟他说循环寿命2000次,能用8到10年。他心里的小九九就开始盘算了:“这数据是在哪儿测的?是不是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让一个体重90斤的模特,在一条笔直的、没有红绿灯的跑道上匀速跑出来的?现实里呢?我这二百斤的体重,天天爬坡过坎,动不动就急刹急停,冬天零下十几度,夏天恨不得四十度,它还能扛几年?”
你看,他不是不信科学,他是不信你的“宣传科学”。他被那些“理论上”、“理想状态下”的漂亮话给伤透了。老百姓是最实在的,他们信什么?信口碑,信隔壁老王用了三年还嗷嗷叫的东西。你这个钠电池,刚出来没两年,市场上没几个活样本,谁愿意花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给你当那个吃螃蟹还可能被夹到嘴的“小白鼠”?
说白了,现在的消费者,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江湖,心里都有一本账。这本账,叫“韭菜的自我修养”。被割得多了,也就学会了怎么躲镰刀。
那么问题来了,雅迪这么大的厂,难道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吗?
要我说,他们不是想不明白,而是这出戏,压根就不是演给普通消费者看的。
你想想,这两年什么最火?新能源。从汽车到两轮车,谁不跟“新”沾点边,谁就好像落后了一个时代。锂矿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全世界都在找替代品。这时候,钠电池横空出世,成了那个“天选之子”。
对于雅迪这样的头部企业来说,布局钠电池,就像在牌桌上抢先亮出一张别人没有的王牌。这张牌,不一定是为了立刻赢下这一局,而是为了告诉桌上的其他玩家,也告诉场外看热闹的资本市场:“看见没?我有王牌。我,是技术领先者,是行业风向标,是未来。”
这是一种姿态,一种战略卡位。销量惨淡?可能在他们的预案里,这根本不算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当钠电池真的成为风口时,他们手里连一张入场券都没有。所以,哪怕这第一款车是个“半成品”,是个定位尴尬的“试验品”,也得硬着头皮推出来。这叫“占坑”。
就像一个学生,平时大考成绩一般,但他奥数、航模、机器人比赛的奖状拿了一大堆。这些奖状可能对他的高考总分没啥直接帮助,但能让他在申请“自主招生”的时候,简历看起来金光闪闪。雅迪的钠电池车,就是那张金光闪闪的“奖状”。
可消费者不管你这个。消费者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的资本故事和战略布局。他们的逻辑简单粗暴:好用,划算,我就买。不好用,不划算,你吹得天花乱坠,跟我有半毛钱关系?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个极其拧巴的局面:一个在资本和行业层面被寄予厚望的“明日之星”,在现实的市场里,却活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尴尬角色”。它夹在便宜耐操的铅酸电池和技术成熟的锂电池中间,不上不下,左看右看,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它就像一个海归博士,满腹经纶,回到村里,想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帮乡亲们养猪。结果发现,乡亲们用祖传的土办法,养出来的猪又肥又壮,成本还低。博士的理论没错,甚至更科学,但他解决的,不是乡亲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乡亲们最迫切的问题,可能是猪饲料今年又涨价了。
所以,钠电池电动车的未来在哪儿?
原文说得挺客气,说适合北方严寒地区和尝鲜用户。这话说得没错,但这两个群体能撑起多大的市场?一个利基市场,却用了大众市场的打法和定价,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要我说,这事儿最后还得回归商业的本质。技术最终是要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而不是让人去将就技术的。什么时候,钠电池车能做到,在不牺牲国标前提下的动力和速度(比如通过优化电机和电控),同时价格又能跟铅酸车拉开实实在在的差距,哪怕只便宜三五百,让消费者觉得“我牺牲一点速度,换来更长的寿命和更好的冬天表现,值了!”,那它才有戏。
否则,它就会一直这么尴尬下去。在发布会上,它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走下展台,在烟火人间里,它只是一个无人理睬的路人甲。
这出大戏啊,锣鼓喧天,主角卖力,可惜,买票的观众都在隔壁看二人转呢。
这事儿你怎么琢磨?评论区里碰一碰。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