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去车展,感觉有点像参加一次“换装大赛”?你是去看大牌子,但那些传统的豪车logo一个个都“人间蒸发”了。
朋友圈里,大家都在问:“喂,保时捷呢?宾利呢?劳斯莱斯呢?玩捉迷藏去了?”
一时间,成都这场国际车展,瞬间变成了一个大型“失踪案”现场,主角们反而成了吃瓜群众的谈资。
这背后,到底是品牌在隐身,还是我们观众的眼睛变刁了?要说真相,其实没那么简单。
如果把时间拨回几年前,摆在展厅最C位、镁光灯下的,十有八九肯定都是海外豪华品牌。
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路虎……每一个都足够让人哈出“柠檬气”,小朋友拍照,大老爷们围着流口水,大姐大妈哪怕不认牌子,也晓得这些“logo像金子”。
现在嘛?他们干脆用脚投票——今年成都车展能来的豪华品牌,两只手就能掰着数。
有人调侃说,“是不是他们也‘经济实惠’起来连展位费都掏不起了?”
表面看好像是玩笑,但仔细想想,这未免也反映了一种无奈和转变。
大环境变了。
以前是哪个有钱买谁,车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有面子最重要”,年年上新款,logo是越大越吃香。
但现在?年轻人消费观掉了个大弯,一帮90后金融男、IT女,买车要的不是“老板范”,而是体验感、科技感。
就像那哥们儿讲的:“不是不是,豪华不是挂logo,智能好用才叫高端。”
买了一台长安阿维塔,然后特自豪地跟同事晒:“快充、自动驾驶、语音助手样样全。”
就问你一句,保时捷有这配置吗?无论答案如何,反正阿维塔赢在了年轻一代的“心头好”。
其实,豪华还在。
4号馆的奔驰、林肯,14号馆宝马、沃尔沃,新豪华的阿维塔都还在叫板。
只不过庙很大,香客没那么挤,光鲜不如往年。
原来你以为的“敦煌壁画”落成地,现在变成了国产大部队开黑现场。
比亚迪直接豪横,“腾势、仰望、方程豹”加起来开了个迷你车展。
奇瑞家族也是军团作战,五大品牌拉一条“包间”长桌。
长安刚成为新央企,更是拉来整个家族班底上阵——马自达、阿维塔、深蓝、福特全家福。
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直接联盟出击。
场面太大,网友都忍不住拿游戏类比:“真实版‘王者峡谷’开团,一言不合就开大。”
再说,本土品牌的“嘴硬”是真硬。
每个展馆,国产车都是清一色“推陈出新”,队伍排得赛高铁。
经常能碰到这种场景——长城与丰田相互“对唱”,岚图挤到奥迪边上踢馆。
国产车敢叫板,底气在于自身技术、产品、颜值、设计已经能对上国际大厂,不再一味照抄。
人家也逐渐明白,老外不是不会做电车,只是没那么“卷”,而中国厂商把理工男那根筋用到了极致——参数卷到发指,体验花到极致。
硬件不输软件,价格还打骨折,这谁顶得住?
不过本质上说,现在的车圈,核心竞争力已经变成“智能”。
你以为油车傲慢、油电有壁垒,现在看都不行。
油车店拼命搞“补课”,加智能座舱、换芯片、升级交互。
新能源厂商懒得和你比省油,直奔AI,下场拼谁家的语音助手命令更顺滑、哪家系统更聪明。
别说,新赛道一开,连展馆里的气质都不一样,“人机对话”大有取代当年“香车美女”的趋势。
传统大佬如上汽,招招直奔主题,现场公布价格,明着卖车,直接像“家电展”似的,边看边买。
老牌子转型快,打法都在互联网的节奏里卷起来。
“务虚会”没那么重要,“务实干”才是正道。
眼看这些变化,有没有觉得车展已经不是我们十年前想的“卖车大会”?
现在,有点大型品牌联合发布会那味儿,含新量高得吓人。
各家新车型不是选择展会上亮相,而是提前造势,在别的场合偷偷发布。
有的豪车干脆去哪儿上市都不挑了,随便都江堰搞个小型活动就能开“全球首秀”。
车展更像个集体混剪,一锅炖出了各种焦虑:要创新、要智能、还要抢头条流量。
但它依然是“指北针”——谁在往哪跑,一眼看穿。
也有人开始郁闷,问:“那车展还值不值得逛?”
实话讲,你如果冲着改天买现车、砍大价来,估计会失望。
但要体验技术趋势,看本土品牌“集体向上”的崛起,还是值的。
说到底,这更像一个舞台,谁家能讲好自己的Story,谁家能在未来十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杀手锏”,才是关键。
绕回来聊豪华品牌的集体失踪,这句话说得重,却也真实。
时代在变,消费心理和使用场景改变了。
谁还能像老一辈那样,咬牙根砸下几百万只为一个“高端坐标”?
现在的“高端感”就在手机屏幕、车机互联里,谁把应用生态和AI体验做得好,谁就笑到最后。
说到底,咱们都更爱活在当下,愿意为实用感、为科技感买单,不至于为一个名牌“自嗨”。
过去那种“虹桥机场朋友圈秀”,真正成了历史梗。
再举个栗子,问界M8、小鹏P7、智界S7等等重磅车型,谁不是把新技术、新智能往展台上堆?
“资本追新,用户看体验”成了铁律。
说实话,中国品牌也是“百花齐放”,没准哪家明天就能出一个“新爆款”。
不争当老大,只想活得更漂亮一些。
每一个本土厂商从单打独斗,到联合抱团,“起跳”速度还真吓人。
你别以为国内品牌只会模仿,其实创新能力早就翻了好几番。
至少从设计到智能化体验,内卷疯了。
国外品牌反而在升级战略,变得谨慎而犹豫,不敢轻易下场抢“生意蛋糕”。
其实吧,这一波结构性洗牌,不只是成都车展的独角戏。
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快,网络梗一句话总结:“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自我进化的拼命三郎。”
昨天还排长龙的“香车美女”,今天就成了笑谈;昨天的“保时捷派对”,今天全场都在比“算力 AI”。
人嘛,总得适应变革。
正像那位汽车高管讲的,“你昨天的美梦,很可能是明天的滑铁卢。”
这话听着野,但道理扎心。
说到根子上,成都车展其实就是一个缩影。
它摆明了告诉你,这个江湖不再唯名牌论英雄,谁懂智能,谁接地气,谁才玩得转未来。
你要是非得倚老卖老,不创新,等着淘汰吧。
本土品牌的“起飞模式”能多久?不好说,靠自我修炼。
但从今年的阵仗看,至少这条路会继续走下去,只会越来越热闹。
豪华品牌呢?走是正常,回来有点难。
除非他们能重新搞明白,啥才是真正的“豪华”,买单的不是logo,是体验。
说到这儿,如果你正好琢磨着换车,到底要买国际大牌还是中国新势力?
各家有各家的亮点,关键要自己上手体验一把。
至于市场能卷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能预测,只有变化才是永恒。
你们觉得,豪华品牌这波集体避席,是明智的策略,还是错过了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船?
又有多少人会为中国品牌继续爆发买单?
来,评论区开麦,大家一起聊聊。
记得关注,下次咱们拆台再见!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