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

最近,一件关于买车的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些预定了小米SU7高配版汽车的准车主,遇到了一个让他们挺闹心的情况:车子连面都还没见到,甚至还在生产线上排着队呢,就接到了小米方面的通知,要求他们在30天之内必须把剩下的几十万尾款全部付清。

如果到期不付,那么之前交的两万块钱定金,就不能退了。

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这事儿一出来,很多人就觉得有点想不通,咱们平时买东西,尤其是像汽车这样的大件,不都是货到了,亲眼看一看,检查没问题了,才把钱付清吗?

怎么到了小米这儿,规矩就变了呢?

这件事情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一批订购了小米SU7 Ultra版本的准车主身上。

根据一位姓高的车主介绍,他和其他许多有类似遭遇的人,都是在今年早些时候,怀着对小米造车的期待,交了两万元定金,订购了这款顶配车型。

本来大家都在安心地等待提车,结果等来的不是车辆下线的喜讯,而是一份带着最后通牒意味的付款通知。

通知里说,要求他们在30天内完成余款支付,付完之后,小米会“重新推进生产”,并且交付周期也要“重新计算”。

如果超过30天还没付钱,小米就会根据购车协议来处理,其中就包括取消订单,并且那两万元定金也不予退还。

这下子,准车主们就觉得事情不对劲了。

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高先生自己就组织了一个超过四百人的维权群,群里很多人都陆续收到了类似的通知。

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据说已经有车主因为没有在规定期限内支付尾款,真的损失了那两万元定金。

根据群里流传的截图,小米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一位车主表示,因为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所以按照协议取消了订单,定金无法退还。

这就让大家感觉,小米这次是来真的,不是在开玩笑。

那么,为什么小米会突然对这批特定的车主提出这样不合常理的要求呢?

事情还得从这款SU7 Ultra车型的一个配置说起。

当初在宣传时,这款车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选装项,叫做“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从名字和宣传效果图来看,这应该是一个能为车辆提供更好空气动力学性能的部件,简单说,就是能让车跑得更快更稳。

很多追求性能的车主,就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愿意多花钱选择顶配。

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但是,当第一批车主拿到实车后却发现,这个所谓的“风道”是封死的,只是一个装饰件,根本起不到宣传中的作用。

这个发现让很多车主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认为小米涉嫌虚假宣传。

于是,他们开始维权,要求小米给个说法,甚至要求退车退定金。

矛盾就从这里开始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米汽车的一位副总裁曾在五月份与部分车主代表进行过一次线下沟通。

当时双方达成了一个初步共识:小米先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把这个装饰性的“假风道”改造成有实际功能的“真风道”,如果可以就升级,如果不行就提供其他形式的补偿,比如赠品或者现金。

车主们觉得这个处理态度还算诚恳,就同意先等小米的消息。

然而,让车主们失望的是,这次沟通之后,小米方面就再也没有了下文,既没有给出技术论证的结果,也没有提出具体的补偿方案。

时间一天天过去,车主们感觉自己被“晾”在了一边。

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催缴尾款的通知开始出现了。

对于为什么要提前催缴尾款,小米销售人员的解释是,他们认为这些车主表现出了“不要车的迹象”,比如在群里讨论转让订单,或者对交付方案迟迟不表态。

小米方面认为,要求他们提前付款,是为了“确保交易的正常推进和稳定性”。

但在车主们看来,这完全是两码事。

他们之所以犹豫,根源在于对产品本身的不满和之前悬而未决的纠纷。

现在小米不但不解决之前的问题,反而用定金来施压,逼着他们在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要么接受不满意的产品,要么就损失两万块钱。

这让他们感觉非常被动和不公平。

这件事也牵扯出了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小米的购车协议。

在车主们签署的协议中,确实有这样的条款:小米有权根据生产安排“随时”通知用户支付余款,如果用户因为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原因拖延或拒绝付款,将被视为违约,小米有权取消订单并且不退还定金。

小米车主陷两难,尾款未交车未到,2万定金恐打水漂!-有驾

这种由商家单方面制定、消费者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的合同条款,通常被称为“格式条款”。

很多车主认为,这就是不平等的“霸王条款”。

有法律方面的专家指出,虽然合同一旦签署就具有法律效力,但法律也明确规定,格式条款不能过分地排除或限制消费者的主要权利,或者加重消费者的责任。

在汽车这样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先验车后付款”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行业惯例和交易习惯,它保障了消费者最基本的知情权和检查权。

消费者有权在付清全款前,确认自己购买的商品完好无损、符合约定。

小米的购车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消费者的这项权利,将所有风险都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这在法律上是存在争议的。

事实上,就连小米自己过去也曾公开表示过“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其销售人员在私下也承认,客户提出先验车再付款是合理要求。

目前,由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一些车主已经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这件事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些消费者与一家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更深层次的,是新兴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在销售模式上的创新,与传统消费习惯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之间的碰撞。

对于像小米这样依靠用户口碑和粉丝经济起家的品牌来说,如何处理好这类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危机,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的重要课题。

毕竟,商业的根基是信任,一旦信任受损,再好的产品和营销也难以长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