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新能源车企CEO沉浮录,为何有人上有人下?|电动势

九月车市的人事大戏剧本脉络格外清晰!岚图汽车CEO卢放直接一肩挑兼任董事长,在叩响上市大门的前夜,利落完成了权力整合。

另一边的阿维塔,四年里第三次换掌舵人,80后高管王辉接下了亏损超40亿元的烫手山芋,而广汽与华为联手打造的启境汽车,则迎来深耕行业25年的老兵刘嘉铭,出任CEO掌舵新程。

这三起密集的人事调整,活像央国企新能源板块的一场集体体检。

当传统车企巨头在电动化浪潮里奋力转型,这些扛着集团战略希望的新能源品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掌舵人?是卢放这样懂品牌、通资本的创业型领袖,是王辉这样敢闯敢拼的新生代猛将,还是刘嘉铭这样经验深厚的全能操盘手?

为啥有人能在市场考验中步步高升,有人却在行业迭代里黯然离场?

业绩是升迁与下课的核心标尺

在央企新能源品牌的考核字典里,业绩永远是最硬的通行证,这话在卢放的晋升路上得到充分体现。

自2019年接下岚图筹备的军令状,卢放交出的成绩单着实不错。从0到10万辆下线用了1016天,从10万辆冲到20万辆却仅用365天,直接让岚图成了央国企高端新能源品牌里首个迈过20万辆门槛的品牌。

2025年前8个月,岚图也交付了81768辆,同比增长92%,更关键的是亏损窟窿越填越小,2024年税后净亏损缩至1800万元,第四季度还直接啃下了单季度盈利这块硬骨头。这份漂亮答卷,直接变成了卢放的晋升筹码。

和卢放的步步高升比起来,阿维塔前掌门谭本宏的离场就显得有些黯然。

2023年,谭本宏喊出10 万辆订单的豪言,结果全年只完成21483辆,连目标的四分之一都没到,当年上半年就亏了 17.56 亿元,市场表现未达到理想状态,最终,管理层也迎来了大洗牌。

2025 年前 8 个月仅8万辆的销量数据,离年度目标还差着一大截,这也让新上任的董事长王辉一接手,就背上了必须扭转颓势的硬任务。

要知道,央企新能源板块的业绩考核,是出了名的刚性硬核。从2024年开始,一汽、东风、长安这些汽车央企,早把新能源业务拎出来单独考核。可以说,这套机制直接决定了管理层的饭碗。

能带着品牌把规模做上去、把盈利搞起来的管理者,自然能拿到更多信任和权限,但是完不成那些实打实的量化目标,团队被调整也就在所难免了。

能力适配是拿好成绩的入场券

如果说业绩是最终的成绩单,那么能力跟岗位的适配度,就是拿到好成绩的入场券。

央企新能源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对CEO的能力要求也有所不同,这点在岚图、阿维塔、启境三家的人事安排中清晰可见。

先看正冲刺上市的岚图,这会儿急需的是多面手。

既要稳住经营的基本盘,还得能推着体制机制搞创新。卢放刚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点。要知道,目前在35万以上的市场里,每卖3辆高端MPV就有1辆是岚图梦想家,这是经营能力的体现。

另外,卢放还推动岚图完成从集团子公司到股份制公司的转变,配合东风集团完成股权分派与上市筹备,契合国企改革授权放权的方向。这种业绩能打与改革会干的双重能力,使得卢放坐稳岚图掌舵人的位置。

再看正在面临扭亏攻坚期的阿维塔,需要擅长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的管理者。

此前笔者已经有所描述,新董事长王辉的履历颇具深意,加入长安近20年,既主导过海外业务拓展,又推动了与华为的战略合作落地,更在2024年高管集体减薪背景下获得加薪,由此可见他的能力也是可以的。

而阿维塔作为一个长安、华为、宁德时代三方持股的品牌,就是需要一位掌舵人能够平衡股东诉求、打通技术协同壁垒、提升决策效率,这比单纯的产品企划能力更重要。显然,王辉正好能够满足阿维塔的需求。

而刚起步的启境,需要既懂制造又通合作的整合型人才。

刘嘉铭25年的行业经验刚好对上了需求。在广汽丰田的时候,他主导过汉兰达、凯美瑞这些爆款的企划,摸透了整车制造的门道,推动的销售体系改革,也证明他能打开市场;更关键的是,他有跨文化整合资源的经验,能适应广汽和华为合署办公的合作模式。

连冯兴亚和徐直军都一起去见证他的任命,这细节也暗示着,启境现在多急需融合双基因的能力。

转型期的选帅困境与方向

岚图、阿维塔与启境的人事变动,抛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行业命题:当汽车业百年变局撞上国企改革深水区,央企新能源品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掌舵人?

选自己人还是外来和尚?是内部熬出来的老炮儿,还是市场挖来的新鲜血液?

卢放与王辉的晋升,印证了内部人才的优势。这类人才懂体制规则、战略承接性强。比如王辉,连阿维塔早期与华为的合作落地都能拿捏住。

至于外来和尚,深蓝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直接挖来荣耀前高管姜海荣当CEO,把跨界引才玩得明明白白。而启境汽车的刘嘉铭,就像一个中间派,他虽然是内部提拔,但是他带着丰田体系经历又兼具外部视角。

当然,无论是任何一条路线,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就是专业能力得硬,还得跟企业的体制合得来。

处于转型期的车企挑选人才,还需要考虑是追求短期业绩突破,还是兼顾长期战略布局?阿维塔的频繁换帅,折射出其对短期销量的迫切追求。反观卢放,把岚图的亏损啃得越来越小,即便没立马盈利,仍稳坐帅位,这是对长期价值的认可。

然而,新能源技术迭代可不是快消品,动辄要等好几年才能见成效,怎样在短期KPI和长期研发投入间找平衡?考验着集团的耐心,更考验着CEO的战略定力。

还有一个问题不可忽视,集团应该是攥紧控制权,还是给品牌松绑呢?

对此,岚图从子公司变股份制、启境搞合署办公,或许就是很好的参考例子,他们都证明授权放权是市场化竞争的要求。毕竟在企业中,年富力强的干将得给足权限,才能冲得动转型,而汽车央企也需打破层层审批的惯性,给予新能源品牌更多决策空间。

当然,针对上述问题,未必有标准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波车企人事变动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指明答案的方向。

新能源车企的CEO,尤其是央国企的掌舵人,需要是多面手,既要能交出很好的市场成绩单的,还得是懂体制,会协调。既要接得住集团战略,又敢捅破传统的窗户纸。既懂行业深浅,还能拉来跨界资源。

从卢放的升迁到王辉的接棒,从刘嘉铭的上任到行业内此起彼伏的人事调整,央国企新能源板块正在试错中寻找答案。这场关于选帅的探索,不仅决定着一个个品牌的生死存亡,更影响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新能源赛道上的竞争力。

当越来越多兼具市场能力与体制智慧的管理者走上前台,央国企新能源品牌或许才能真正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蜕变,而这,正是当前人事变动浪潮下,最值得期待的行业启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