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你曾在凌晨的小区楼下停车,瞄过那些粘着灰尘、却依旧坚挺的老车,十有八九会看见“奇瑞”两个字。别不信,我亲自盘过,最能熬的,不是德系,不是日系,而是国产的奇瑞。你说生活能有多苦?奇瑞上市能有多难?21年漫长苦熬,六次折戟IPO,年入4800亿,出口全球第一——这是一道只有国产车厂才敢吃下的硬骨头。
就在招股书即将失效的前一天,奇瑞终于得到了那张证监会盖章的备案通知书。说它“踩点”也不算夸张,最后一刻像刑警办案前的追捕——一切手续能拖就拖,直到时间的齿轮逼到最嘶哑一格。你要是给芜湖长江边那座厂房架个摄像头,估计能拍到一群中年高管靠在办公室沙发上,天亮了,还在刷新进度条。21年了,这口气,谁能不提心吊胆?
你要是奇瑞的高管,这么等二十年再快马加鞭冲个港股,能不能甘心?要是你是芜湖人,早年耐心炒股等着家乡飞黄腾达,是不是也会自嘲一句:“青春都搭进去了,还能错过吗?”IPO这三个大字,对奇瑞来说,快赶上一场宿命对决。外人只看到车市起落,殊不知背后,有多少官僚、制度、管理层谈判、资产重组,在棋盘上你来我往,刀光剑影最后落成一页纸证书。
说理性的,被资本市场拦在门外21年,其实几乎只有奇瑞这种老车厂能做到。不少新势力造车,连盈利影子都摸不着,先在资本市场里“飘”一把,市值就来个几百亿上去。这一幕用我们行里的话讲,“尸检报告没出来,坟头都立好碑了”,反差够大。
奇瑞上市迟迟没有成,这里头证据链很直白:最初为了量产只能依附上汽,20%股权换牌照,产权不明、利润分配争议、股改谈崩——关节卡住,你能上市算我输。后来几年,急着多元化和扩张,产品线铺得飞起,连SUV和轿车都恨不得“全网一锅端”。结果,全球金融危机一抡,资金断档,创业板门槛收紧,国企身份、地方利益掺杂,想借壳上市、分拆子公司,还是轮番扑街。每个动作背后都是阿拉斯加的一条鱼,挣扎一下,又滑回冰里。
其实传统国企改制,奇瑞算教科书级别的纠结。地方国资、管理层、外部基金三足鼎立,谁都想往里压点分量,谁都想留个底牌,“混合所有制”表面看是资本平衡,实际等于决策流程定时炸弹。这么多“爹”盯着,上市审批稍有不稳,股权结构很难过关。看得人都替他们累,难怪业内戏称“奇瑞要上市,就像老中医治慢性病——治不了死不了,一直疼着。”
偏偏就是这种“疼”成了奇瑞的标签。你看他们最新招股书,直喊出4800亿营收。出口占比37%,在中国车企出口22年第一,去年出口114万多台。和吉利、长城做个对比,后两者营收不过一半,利润却能甩奇瑞几条街。你要说为啥?原因现实得很:卖得多,不如卖得贵。“庙大僧多,香火稀薄”,走量的苦主,赚钱未必多。甚至后浪比亚迪自己都说,要多学学奇瑞出海的韧劲。可惜韧劲可以长,利润天花板不低头。
这一切最后还得回归业绩本身。奇瑞转型新能源搞得不算慢,2009年就有混动技术,结果新能源车收入占比却只有16%,同行早卷到50%以上,谁还在烧油?海外市场呢,大头还是中东、南美、中亚,地理分布偏“苦寒地区”,既给了奇瑞舞台,也意味着高风险:外贸政策一变,汇率风向一倒;同行开打价格,大船翻得更快。这种全球化出海线路,怎么看都像个老刑警蹲守小胡同——不一定抓到“国际大贼”,但勤奋、耐寒,夜半加班有一套。
再冷静点反思,这家芜湖出来的巨头,为了上市到底错过了什么?如果说新势力“先上市、后讲故事”,老国企就只会“先打工、后开票据”。而资本市场认谁?认未来,认想象力,偶尔认朋友,唯独很少认迟到。奇瑞该犯的错都犯了:品牌扩张押错车型,新能源变慢调,海外布局杂乱,出口利润低迷。可这些错,哪家大车厂没犯过?只不过,有的能靠钱把弯路买断,有的只能熬着慢煎。
行文至此,还差个黑色幽默的自嘲。我们这些关注工业、观察资本故事的人,天天数着谁跑得快、谁上市第一,结果熬到最后的,往往不是爆款小鲜肉,而是老派油腻的“慢公司”。上市,不是命运结局,只是下一场苦旅的起点。你要问我,奇瑞上市后会更好吗?资本的阳光会化解那些股权和结构的暗影吗?新能源化转型的慢热狂飙,会不会被下一个21年打断?没人能下这样的定论。
买车容易,造车难;上市更难,长跑最难。找到命运的注脚时,你会发现,最难的不是被拒绝,而是被等待。等到所有人耐心耗光,奇瑞还能坚持笑笑,抢下最后一张船票。至于这趟航班能飞多远,那就是下一个故事里,才有答案的谜题。
现在,问题抛给你:假如你手里是21年前的那一张奇瑞股票认购单,走到今天,苦尽甘来后,你是会坚定持有,还是转身离场?人间万事,谁又能算得准?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