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混动车不再“免充电”,为何如今买的人却少了?
曾经风靡一时的日系混动。如今却悄然失速。不用充电的便利。为何再也撑不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这一切要从那个石油焦灼的年代说起。九十年代的尾气排放标准与能源危机。像两把悬剑。高挂于车企头顶。纯电动的曙光还太遥远。电池技术稚嫩。充电网络近乎于零。就在这片技术荒漠中。日系车厂找到了绿洲——油电混合动力。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诞生。它悄然改写了规则:不需要充电桩。不改变驾驶习惯。却能实实在在省下燃油。
这简直击中了时代的软肋。
尤其在中国。油价频频破八。92号汽油价格一度触及8.5元/升。一辆雅阁混动却能轻松实现百公里4.5升油耗。对比同级别燃油车7-8升的表现。一年省下不止五千块。还没有里程焦虑。没有充电等待。不用和物业扯皮安装充电桩。那时候。你没有更好选择。插混车要么价高。要么续航短。增程车更是寥寥无几。
可时代从不等人。
转折发生在2021年前后。中国品牌插混车型集体爆发。理想ONE、比亚迪DM-i、问界M5……它们来势汹汹。带着更大的电池、更低的馈电油耗、更电驱化的驾乘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充电。纯电通勤成本每公里不到0.1元。是油混车的三分之一。哪怕亏电行驶。油耗也能与油混打平。
数据不会骗人:2024年上半年,插混车型销量同比增幅超过80%,而油电混动却出现首度下滑。
你猜。消费者会怎么选?
但真正压垮日系混动的。或许不只是成本。
是体验的落差。是科技的代差。是整个用车认知的彻底颠覆。
插混和增程车出身即带电。天生适配大屏座舱、智能驾驶、OTA升级。你能用手机App远程预冷预热。能在停车场自动找车位。甚至能对外放电。变成移动电站。而这些。油混给不了。它依然是一台“更好的燃油车”。却早已不是这个时代想要的“智能电车”。
日系不是没有察觉。是转身太难。
混合动力技术曾是它们的护城河。ECVT变速箱、功率分流系统、阿特金森发动机……每一块技术模块都历经二三十年沉淀。但也正因如此。它们被自己的优势所反噬。庞大的传统供应链。成熟的机械制造体系。让它们难以彻底拥抱电驱化、智能化。
这就像一艘巨轮。明明看见冰山。却无法迅速调头。
而当中国品牌用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 实现超越。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重新定义汽车。日系混动曾经的王牌——“不充电也省油”——反而成了技术保守的标签。
你不充电。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你充不了。
更致命的是政策天平倾斜。2025年起。中国双积分政策进一步收紧。纯电和插混能拿满积分。油混只能拿0.5分。海南、上海等地对混动牌照的限制也逐步收紧。换句话说。你买油混。可能连牌照都更难拿了。
所以你说。它怎么能不衰退?
当然。它不会一夜消失。
在充电设施仍不完善的三四线城市。在对电池寿命心存疑虑的保守用户中。它依然有市场。丰田、本田也正在推进油混技术的本土化降价。试图用性价比挽回局面。
但大势很清晰:曾经的优势,已然成为如今的桎梏。
当一个技术。不再代表先进。而是代表过渡。当一种体验。不再令人向往。而是显得将就。它的衰落。就不是偶然。而是注定。
未来的混动市场。属于那些可油可电、可智能可升级的全能选手。而不属于那些“不需要充电”的旧日英雄。
这不只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一场用户认知的彻底革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