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车主李明当初省下的9800块,如今每晚七点半准时出现在小区充电桩前:秦PLUS DM-i低配版,那笔怎么也算不平的账
晚上七点二十五,李明又把车停在了充电桩旁边的临时车位上。他得等,因为四个桩位全满,最早一台车显示还有一个半小时才充完。冬天的杭州有点冷,他裹紧羽绒服靠在车上刷手机,这样的等待从去年十月份提车后就没断过。
“当时就想着,反正都是DM-i混动系统嘛,55公里够我上下班用了。”他跟我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去年4月下单的时候,6.98万的价格确实诱人,比128公里版本少一万块,那会儿觉得这钱能干不少事。
可实际情况是,电池容量这东西没法骗人。8.32kWh的电池包,官方说55公里续航,但真开起来也就四十来公里的样子。李明家到公司单程26公里,理论上够用,但杭州冬天一冷,空调一开,基本上来回一趟电就见底了。
最麻烦的还不是续航短,是充电这个事儿。他们小区2016年建的,当时开发商只装了四个慢充桩,现在小区里新能源车得有二十多台。李明的车只支持3.3kW慢充,从0充到满要五个小时,所以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抢桩位。抢不到就得等,等不了就开到附近商场的公共桩,那边停车费一小时8块。
他算过一笔账。这一年下来,因为抢不到桩位,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用油跑。混动车一旦开始烧油,优势就没了。他实测下来,纯油模式百公里3.8升左右,比宣传的亏电油耗高了不少。一年跑了两万公里,这油钱比预期多花了两千多。
冬天更离谱。去年12月那会儿,气温降到零下,续航直接腰斩。原本能跑四十公里的电,冬天只够跑个二十五六公里,单程都不够用。有一次电量低于10%,他硬撑着开回小区,车机一直在报警,那个心慌啊。
其实最让他介意的还不是这些。有次他同事开着128公里版本的秦PLUS来公司,两个人聊起来才发现,人家一周充一次电,还支持快充,在单位楼下充半小时就能走。那一刻李明突然意识到,他省的那一万块,全在这些琐碎的时间和精力里被消耗掉了。
悬架这块他倒是用了半年才感觉出来。低配用的扭力梁后悬,一开始没觉得,开久了就发现过减速带的时候,后排特别颠。他爸妈来杭州住了一阵,坐了几次车就说这车怎么这么硬,问他是不是减震坏了。后来才知道,高配用的多连杆独立悬架,舒适性确实好一档。
上个月他去二手车市场问了下,想看看置换的可能性。车商看了配置直接摇头:“55公里版本不好收,你这车开了一年多,最多给你四万五。”那会儿他买成交价7.2万,一年掉了两万七,残值率低得有点吓人。车商还补了一句:“要是128公里的,我能给你五万三。”
李明现在也不纠结了,反正车也买了,只能接着开。他把充电桩的抢位技巧都摸透了——下班路上就开始看App监控,哪个桩快充完了立马往回赶。有时候运气好,七点前能抢到位置,回家吃个饭下来正好充满。运气不好就得等到九点多,第二天早上五点半闹钟响还得下楼把车挪走,不然要被贴条。
他跟我说这些的时候,语气挺平静的,没有太多抱怨,就是陈述一个事实。“买车之前总觉得差不多,反正都能开。但真用起来才发现,有些配置差的不是一点点。”
我问他如果重新选,会怎么决定。他想了想说:“可能还是会上128公里那版本吧。不为别的,就图个省心。这一年光是充电这事儿,耗的精力值好几万块了。”
说完这话,前面的一台车终于充完了,车主过来拔枪开走。李明也没再多聊,赶紧把车挪过去插上枪。屏幕上显示预计充满时间:4小时38分钟。
他锁好车往回走,明天早上六点,他得再下来一趟。
这大概就是那一万块的代价吧。不是说低配不能买,而是你得想清楚自己的用车环境。充电方便、通勤距离短、对配置要求不高,那低配完全能胜任。但要是像李明这样,小区桩位紧张,每天通勤五十多公里,那多出来的那点钱,买的其实是三年五年的从容。
反正车这东西,买的时候看价格,用的时候看体验。算清楚哪笔账更重要,比什么都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