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练车热,驾照到手难上路

夏天最热的那几天,你有没有在路边见过一群年轻人,顶着太阳,围着一辆教练车转圈?汗流浃背地打着方向盘,嘴里念叨着“方向盘回正、离合踩稳”——他们不是在拍电影,而是正在考驾照的大学生。

可奇怪的是,等他们好不容易熬过酷暑,拿到驾照,却发现车没那么好开。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现实太冷:没车可开,不敢上路,甚至开始怀疑——这驾照,非得考吗?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件事。学车,早已不再是“掌握一项技能”,而更像是一场被社会时钟推着走的集体仪式。

你大二,室友报了名,你不动心?大三,实习压力刚缓,朋友圈全是“科目三一把过”的炫耀截图。大四,秋招还没着落,爸妈说:“驾照有了,找工作也加分。”于是,你稀里糊涂地走进了驾校,仿佛不考,就落后了。

这背后,是一套被默认的“成长剧本”:大学毕业前,得有四件套——毕业证、学位证、英语四级、驾驶证。少了哪一样,简历就“不完整”。可问题是,这套剧本是谁写的?真的是为你量身定做的吗?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驾培学员中,18-24岁群体占比超过42%,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驾校也深谙此道,推出“学生价”“暑假班”“包过套餐”,把夏天变成了“驾考季”。可热闹背后,是大量“考完即封存”的驾照。有人调侃:“我的驾照,自从拿到那天起,就开始休眠。”

一位刚拿到驾照的女生跟我说:“练车时最怕的是教练骂,现在最怕的是自己上路。车一启动,脑子里全是‘万一撞了怎么办’。”她考驾照花了3800块,练车请了12天假,可拿证三个月,实际开车不超过5次。

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我们像是被塞进一架模拟飞行舱,反复练习起飞降落,可舱门一开,外面根本没有飞机。

为什么练车不难,上路却像闯关?因为驾校教的是“标准动作”,而现实是“非标场景”。

酷暑练车热,驾照到手难上路-有驾

你在训练场里学的是:直角转弯、坡道定点、S弯。可真实世界呢?突然窜出的电动车、加塞的网约车、晚上不开灯的共享单车,还有导航说“前方右转”,结果右转车道被占得死死的……这些,教练不会教,考试也不考。

更关键的是,驾校教的是“不出错”,而开车需要的是“做决策”。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境熟悉度”(situational familiarity)。你可以在模拟器上开一千公里,但第一次独自上高架时,心跳还是会加速。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理适应的过程。可这个过程,没人帮你铺垫。

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我们花大价钱、耗时间,学一项技能,却因为缺乏“软着陆”的机会,导致技能闲置。

有人会说:“多开就好了啊。”道理没错,可现实是:家里没车的年轻人,去哪儿练?租车?一次几百块,学生党肉疼。借朋友车?“你刚拿证?算了算了,我自己来吧。”一句话,就把你挡在驾驶座外。

这就像学游泳,你考过了,但泳池永远不对你开放。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这车,是非学不可吗?

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比如将来要跑销售、做司机、住得偏远通勤难的,驾照是刚需。但对更多人来说,它更像是一种“预防性投资”——“万一以后需要呢?”

酷暑练车热,驾照到手难上路-有驾

可问题是,这种“以防万一”的逻辑,正在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Python以防万一、考教资以防万一、甚至谈恋爱也是“以防万一毕业孤单”……我们活得越来越像在“囤积可能性”,而不是在“过生活”。

有没有可能,我们换一种思路?

比如,驾照能不能像“驾照+新手陪驾”套餐那样推出?考完试,送几小时真实路况陪练,帮助过渡到独立驾驶。或者,高校周边能不能和共享汽车平台合作,推出“新手友好型”短时租赁服务?

再激进一点:如果未来自动驾驶普及,我们这一代人辛辛苦苦考的驾照,会不会成为数字时代的“马术证书”?——一项曾经必备、如今象征性的技能。

写到这里,我反而不急着下结论了。

也许,真正的问题不是“该不该考驾照”,而是: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用“考证”来证明自己“准备好了”?

可生活从来不会等你“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开车如此,工作如此,长大也是如此。

所以,下次当你站在烈日下练坡道起步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学开车,还是在学如何面对那个“不敢上路”的自己?

酷暑练车热,驾照到手难上路-有驾

而这个问题,比科目二难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