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

你有没有想过,一辆在中国工厂下线的汽车,开到西伯利亚半年不到,车门排水孔周围就开始泛红锈?

这不是段子,是俄罗斯大量车主的真实遭遇。

最近两年,“中国车寿命短”“易生锈”“品质不如欧美”的批评在俄罗斯媒体和社交平台持续发酵。

有人甚至断言:中国车的使用寿命只有德系车的一半。

这话刺耳,但并非空穴来风。

2024年底,中国车在俄罗斯市场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俄乌冲突后,欧美日韩品牌大规模撤离,留下巨大真空。

中国车企迅速填补,市占率从战前的7%飙升至68%。

2024年全年出口俄罗斯新车超115万辆,销量前十车型中八个是中国品牌。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莫斯科街头,十辆车里七八辆挂着吉利、奇瑞、长安或比亚迪的标志——这在五年前不可想象。

销量暴涨的同时,问题集中暴露。

2025年初,《生意人报》联合AUTONEWS对17个中国品牌在俄罗斯26个地区展开实地跟踪测试。

结果触目惊心:五个品牌在使用不足两年内出现严重车身锈蚀、底盘老化、零部件提前失效。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尤为严重——新车半年即现锈斑,底盘腐蚀如被盐水浸泡。

俄罗斯的环境对中国车极其严苛。

冬季气温常低于-30℃,部分地区可达-70℃。

市政部门大量使用高盐融雪剂,车辆底盘长期接触盐水,腐蚀速率急剧上升。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而部分中国车企为控制成本,采用单面镀锌钢板甚至普通冷轧钢板,电泳涂层厚度不足,空腔注蜡工艺缺失。

相比之下,欧洲车型普遍使用双面镀锌钢板,辅以多层防腐涂层和空腔注蜡,抗腐蚀能力远超中国车。

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反馈,某国产SUV行驶15万公里后,变速箱异响频发,发动机故障率陡增,单次维修费用接近二手新车价格。

在俄罗斯,出租车队中中国车占比高达70%–80%,高强度运营放大了可靠性缺陷。

一旦小故障累积,维修成本失控,用户信任迅速崩塌。

数据对比更显差距。

2023年统计显示,中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为6–8年,美国为12.5年。

俄罗斯车主普遍反映,中国车发动机寿命仅5–7年,远低于德系车的10–15年。

2025年1月,拉马克汽车防腐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直指中国车耐腐蚀性能不足欧洲车的三分之一。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报告明确列出三大缺陷:车身钢板薄、油漆涂层不足、电子配件质量一般。

类似问题在国内早有端倪。

2021年,车身腐蚀类投诉占汽车总投诉量的29.9%,涉及63个品牌、231款车型。

沿海地区车主长期面临盐雾腐蚀,轮拱、门槛、底盘锈蚀频发。

但中国年检制度严格,许多车辆未达物理报废年限即因排放或安全不达标被淘汰。

俄罗斯无强制报废,车辆使用周期更长,问题暴露更彻底。

根本原因在于材料与工艺的妥协。

为压低成本,部分车企放弃热镀锌钢板,改用冷轧板;电泳涂装工艺控制不严,导致车身内腔防护层厚度不均甚至缺失。

有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工厂同一批次车辆的防腐层厚度差异显著,品控漏洞在温和气候下被掩盖,在极端环境下则直接失效。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设计适应性同样不足。

车门排水结构不合理,积水无法排出,冻融循环加速锈蚀扩散;悬架系统未针对俄罗斯烂路优化,颠簸导致焊点开裂、衬套老化;发动机在极寒启动时,活塞环磨损加剧,寿命大幅缩短。

江铃、力帆等品牌被多次点名金属部件寿命不足两年。

用户使用习惯加剧问题。

俄罗斯冬季极少清洗底盘,融雪剂残留长期腐蚀金属。

而中国车企耐久测试多基于国内环境——干燥、少盐、温差小,无法模拟西伯利亚真实工况。

结果是国内十年无大碍,俄罗斯两年即报废。

售后体系滞后进一步恶化口碑。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渠道扩张快于服务网络建设,零件供应延迟,技师培训不足,质保政策模糊。

有车主投诉:“质保条款写五年,出问题后客服推给授权店,授权店称锈蚀属环境因素,不予赔付。”

这种推诿让用户感到被欺骗。

但并非所有中国品牌都如此。

同一份测试报告中,吉利、长城部分车型使用四五年仍无结构性锈蚀,发动机变速箱运行稳定。

有哈弗H9车主在雅库茨克(-40℃)使用六年,除常规保养外未大修。

这证明:只要材料与工艺到位,中国车完全能适应极端环境。

转变正在发生。

2024年后,头部车企加速技术升级。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比亚迪全面采用双面镀锌钢板,空腔注蜡成全系标配;小米SU7应用一体压铸车身技术,减少焊缝,从结构上阻断锈蚀路径。

这种工艺曾为特斯拉独有,如今中国品牌快速跟进。

新能源车反而成为突破口。

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突破200万辆,高价车型占比达25%,打破“低价低质”标签。

比亚迪ATTO 3在北欧极寒地区销量翻倍;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欧洲销量同比增长四倍。

瑞士媒体测试显示,小米SU7在雪地连续启动、高速过弯稳定性优于部分德系豪华车——虽非权威认证,但足以扭转形象。

技术进步不止于车身。

理想自研车规级芯片,降低电子系统对外依赖;蔚来在电池包外壳增加防腐涂层,抵御盐雾侵蚀。

这些细节决定长期可靠性。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用户意识也在提升。

国内沿海及北方车主开始定期冲洗底盘;俄罗斯华人车友群组织“防腐互助小组”,分享防锈蜡、底盘装甲使用经验。

这种自下而上的维护习惯,虽缓慢但真实有效。

政策层面同步推动。

中国虽取消强制报废,但年检标准趋严,倒逼车企提升基础质量。

国家鼓励长效质保,部分品牌尝试对标德系12年防锈承诺。

尽管尚未普及,但方向明确:未来竞争核心是耐久性,而非价格。

俄罗斯市场本身成为进化催化剂。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2025年7月上海全球汽车战略论坛上,多家车企高管坦言,俄方反馈迫使他们重新定义产品。

“原以为-30℃即极寒,现知部分地区需扛-70℃。”

工程师透露,已在漠河、黑河建立冬季测试基地,专门模拟西伯利亚工况。

改变非一蹴而就。

2024年,中国品牌在俄腐蚀类投诉每百辆仍达190起,但较2022年高峰已大幅下降。

2025年上半年新车故障率同比下降18%,用户满意度缓慢回升。

比亚迪宋PLUS EV、奇瑞瑞虎8 Pro等新款车型在俄车主论坛评价显著优于老款,“半年无锈”“冷启动顺畅”成高频词。

澳洲测试佐证进步。

当地媒体将小米SU7置于高盐海岸环境暴晒三个月,车身无任何腐蚀迹象。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澳洲盐雾浓度极高,多数欧洲车难以承受,中国车能通过,说明材料工艺确有提升。

俄罗斯的批评不是打击,而是鞭策。

它撕碎了“低价换市场”的幻想,逼中国车企直面全球化本质:出海不是清库存,而是用全球标准造车。

德国用百年打磨燃油车可靠性,日本靠精益生产压低故障率,中国若想二十年内追上,必须跑得更快、想得更深。

如今,中国车在俄市占率虽仍达68%,但增长停滞。

消费者不再只问价格,而是追问:“能开几年?”“冬天能否启动?”“锈蚀是否保修?”

这些问题迫使每家出海企业重构产品逻辑。

过去十年靠性价比打开市场,未来十年必须靠品质站稳脚跟。

当一辆中国车能在西伯利亚暴风雪中安稳过冬,在融雪剂覆盖的莫斯科街头行驶十年无锈,质疑自然消散——答案早已写在路上。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汽车本质是钢铁与电子的组合,但能否在极端环境中长期存活,考验的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成熟度。

从钢板成分、电泳参数、涂层厚度,到悬挂几何、密封结构、电子元件选型,每个环节都不可妥协。

俄罗斯的冬天是一场残酷期末考,不及格者直接淘汰。

值得肯定的是,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开始认真答题。

他们不再满足于“能开”,而是追求“开得久、开得稳、开得安心”。

这种转变或许不会立刻提升销量,但必将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认知。

现在是否该买中国车?尤其在寒冷或多盐地区?

答案取决于具体车型的用料与工艺。

俄媒吐槽:国产车耐用性只有德系一半?车身易锈,质量真不如欧美?-有驾

新势力可能舍得在看不见处投入,老品牌反而沿用过时防腐方案。

查第三方测试,问真实车主——尤其那些在极端环境使用两三年的人,他们的反馈最可靠。

任何工业品的成长都伴随质疑与摔打。

日本车初入美国被嘲“塑料壳”,韩国车在欧洲被嫌“小毛病多”,但最终靠死磕质量赢得尊重。

中国车正处同样关口。

俄罗斯的批评声刺耳,却未必是坏事。

它逼我们从“能造”走向“造好”,从“卖出去”走向“留下来”。

未来的路还长,但方向清晰:品质,才是出海的唯一船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