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近半年发生了令人瞠目的变化:二线豪华品牌坐实了“豪华但滞销”的尴尬身份。凯迪拉克终端优惠高至8万元,成交价跌破二十万,依旧无人问津;CT4几乎边缘化,半年仅24辆的成绩让人怀疑是试驾用车统计进去了;IQ锐歌、IQ傲歌等新能源车型更是惨不忍睹——以547和249辆的销量,成为“电动冷门经典”。林肯半年度总销量15669辆,同比直降30%,业界流传一句话:“林肯已经不想当豪华品牌,想做小众艺术品。”沃尔沃稍好,却也靠着XC60一款车型苦撑门面,新能源板块亦表现平平。捷豹和英菲尼迪完全放开了自我,销量低到可以按两位数周报。反观国产新能源汽车,理想、问界、极氪、小鹏、蔚来、小米轮流登场,月销两万、五万成为日常,问界M9售价五十万还一月破万,剧情反转,俨然国产新势力轮番“豪横”二线豪华品牌。
谁杀死了二线豪华品牌?BBA三巨头首当其冲。昔日“高高在上”的奔驰、宝马、奥迪,这几年政策一贴、优惠一放,C级、3系、A4L的终端价格几乎和二线豪华撞个满怀。有钱的买BBA,图性价比的也买BBA,二线豪华所谓“高性价比、错位竞争”,如今不过是营销的一厢情愿。消费者选择更加理性:与其买个打折的“高仿豪华”,不如直奔正版。
与此同时,国产新能源豪华品牌用智能化和电气化两把锤子,把二线豪华品牌狠狠砸在了地上。1980年买车看发动机,2000年看安全,2010年看品牌,2024年,大家只看你能不能“和我聊天”。国产新能源车主可以一句“你好,小理”,让车机秒变智能管家,语音操控、自动驾驶,OTA升级,电池续航,换电服务,各种拉满。二线豪华品牌却还在为“导航卡顿”、“语音识别困难”头疼,智能化体验像是用诺基亚揣兜里,硬要和iPhone攀比——落后不是一星半点,是一代人的差距。新能源车型上,刀片电池、One Box、充电五分钟、续航五百公里,令人瞠目。反观二线豪华,新能源布局姗姗来迟,技术落后,车型又贵又无聊,消费者用脚投票,冷淡得像黑色幽默。
市场的风向彻底变了。中国消费者不再单纯崇拜外国豪华品牌的标,品牌光环在全民智能化潮流下集体失效。年轻一代,面对凯迪拉克和蔚来、极氪时,选的是最新的科技、体验,而不是长辈口中的身份象征。电动新车配置拉满、服务创新,反观二线豪华品牌,所有技术升级都在“慢动作”,仿佛豪华是一种不着急。结果品牌光环散去,理性消费成主流,二线豪华品牌难以自证存在价值。
造成这一切的,并非偶然。首先,BBA持续甩价,品牌终端不断下探,直接把二线豪华品牌逼到墙角。其次,国产新能源汽车以科技、智能、续航和服务四板斧全面开花,消费者体验显著提升。最后,车主购车观念转变,不再只是“有牌子有面子”,而是科技、安全、便利缺一不可。这导致凯迪拉克、林肯、沃尔沃等品牌昔日引以为豪的进口品质、高配置、错位竞争彻底失效。
现在的车市,二线豪华品牌仿佛是被时代抛弃的旧贵族:曾有光鲜身份,逐渐孤立,最后看着新贵们在灯光下舞蹈,自己却步履蹒跚。六个月销量已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二线豪华品牌,如果继续沉浸在旧时代光环,不加速电动化转型,不提高智能化水平,不正面回应用户需求转变,只会进一步削减自身的市场空间,最终丧失存在感。毕竟,中国消费者早已用销量投票了:豪华如果不能带来科技与体验,优惠再多也是旧梦一场。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