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

今日车市风向突变,一股“流程重塑”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理想与小鹏作为先行者,正以“华为IPD”为蓝本,试图为内卷的车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这股风潮背后,究竟是披着管理学外衣的“灵丹妙药”,还是车企们面对增长困境的“管理焦虑”?

今天,咱们就来深度剖析一番。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理想的“流程帝国”:七大流程的宏图与现实

理想汽车,无疑是这场“流程革命”的早期践行者。

从2021-2022年开始,公司便着手导入IPD体系,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包含DSTE(从战略开发到执行)、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ISC(集成供应链)以及流程IT、人才、财经三大支撑流程的七大一级流程体系。

这套体系,宛如为企业运营量身定制的精密齿轮,旨在通过“规则的确定性”来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以DSTE为例,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管理,而是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战略闭环:从长周期的业务与人才战略制定(SP),到年度业务计划的解码(BP),再到对关键流程执行情况的跟踪监控,最终回归到对年度业务计划的评估复盘。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这一套流程,如同古时君王运筹帷幄,对国家大事进行战略规划、部署、执行与评估,力求将战略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在此战略指引下,IPD、ISC、IPMS三大核心业务流程,则如同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三大支柱。

IPD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确保每一款车都能精准满足市场需求;ISC负责“生产制造”,保证产品的质量与交付;IPMS则负责“市场营销与销售”,将产品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这三者协同,构成了从概念到交付的完整链条,理论上,每一个环节都为最终的销量与利润贡献力量。

然而,现实并非总是如此顺畅。

理想的MEGA,这款承载着品牌向上野心的车型,上市后却遭遇了销量远未达预期的尴尬。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这背后,李想的深刻反思揭示了流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将商业验证期的节奏,错当成了高速发展期的冲刺,对销量的过度追求,似乎让产品开发脱离了市场验证的“温度”。

随之而来的组织调整,将原先独立的车型PDT(产品开发团队)与PCT(产品商业团队)融合,成立“产品线”,强调“端到端”的产品开发与商业操盘,这本身就说明,单纯的流程固化,并不能完全解决产品与市场脱节的“痛点”。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多算胜,少算不胜”,过于侧重“算”,而忽略了“实地考察”与“灵活应变”,也可能导致战略失误。

小鹏的“流程进化”:从生存危机到精细化运营

与理想的系统性导入不同,小鹏汽车的流程建设,更像是一场从“生存危机”中孕育出的“进化”。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2022年G9的上市失利,复杂的SKU和令人困惑的定价策略,让小鹏一度陷入市场低迷。

这次“跌倒”,促使何小鹏大刀阔斧地进行组织变革,设立了产规、战略、技术规划、产销平衡、OTA等虚拟委员会,并构建了三大产品矩阵组织,以期打通产品业务的“端到端”闭环。

在这一系列变革中,小鹏的XPD流程体系应运而生。

它专注于产品研发,旨在将“产品定义”与“用户需求”精准对接,用最优的产品组合赢得市场。

P7+的成功,以“全系标配”的策略和精准的市场定位,迅速打开了18-20万纯电轿车市场,这无疑是XPD体系初见成效的有力证明。

何小鹏在全员信中将XPD推向2.0版本,并以此为起点,扩展到DSTE、ISC、IPMS四大横向流程,这种务实的“由点及面”策略,既避免了流程导入过快可能带来的体系僵化,又确保了流程能够真正落地执行。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小鹏对于“横向流程”的强调,更凸显了其解决组织间信息壁垒的决心。

以ISC流程为例,它不仅要满足需求统筹、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更要打通研发采购、综合采购、生产采购、物流以及生产等多个业务模块。

通过流程节点上清晰的输入输出关系,将不同组织以目标和任务流为中心进行绑定,实现“业务互锁”,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

这种以“产品为中心”,用“业务能力与流程同步前行”的方式,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流程建设,更像是“循序渐进”,在实战中不断完善,最终将偶然的成功转化为必然的胜利。

流程的边界:管理者的“锤子”与“钉子”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流程并非万能。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正如理想不断调整组织架构所表明的那样,流程的边界在于它是否真正解决了管理中的核心问题。

当“研-产-销”需要被整合到一个组织下,这本身就暗示了流程在打通信息壁垒和协同运作上的局限性。

许多企业在学习华为流程体系时,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

他们模仿着流程的框架,却忽略了其核心的管理精髓。

华为的流程管理,是建立在“人管流程,流程管事”的基础之上,辅以清晰的奖惩机制。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而不少车企,仅仅是学习了流程的“形”,却未能真正贯通“神”。

他们模仿着流程节点,却未能解决项目决策、责任划分、问题解决等关键管理环节。

小鹏的流程体系,虽然更加务实,但也面临着“流程与现实脱节”的风险。

当业务目标设定、分解和考核成为流程中的“模糊事项”时,流程的执行力便会大打折扣。

建设流程的团队,若没有足够的职能去界定权责,就容易出现“线上跑一套,线下执行另一套”的窘境。

这不禁让人想起马斯洛的“锤子定律”:当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时,看什么都像钉子。

理想小鹏争学华为IPD:是解药还是管理焦虑作祟?-有驾

当企业过度依赖流程解决问题时,往往忽略了权责划分、人员能力、企业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因素。

终极追问:流程的尽头,是管理的开始

说到底,“造就华为神话的不是IPD,而是华为的成功造就了IPD的神话。”这句话,道出了核心的真相。

当我们将“流程”这一标签剥离,回归到事物的本质,我们会发现,车企们热衷于流程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管理水平”的重塑。

他们渴望通过流程,来聚焦以销量为核心的目标,进而带动人才和组织的建设,提升执行力和产品质量,最终在成本与利润的平衡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流程,只是一个更显性的“管理水平”的载体。

所以,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车企们又在“流程化”的道路上疾驰时,不妨深入探究,他们是否真正触及了管理的“痛点”,是否能够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每一个流程的细节中,将“偶然的成功”转化为“必然的胜利”。

这不仅是对流程的考验,更是对企业管理者智慧与魄力的终极检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