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BaaS电池模式遇GIC诉讼,三地上市后怎么看投资风险变化?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起诉蔚来这事最近又被市场翻出来,不搞清里头缘由,很多人都怕被“财技”晃了眼。有个说法是,蔚来用和伙伴合开的蔚能公司,把电池一次性卖出去,再转手租给用户,这账面好看,但实际是不是有毛病?不少投资者追着问:真实利润到底在哪?
先说蔚来的玩法,BaaS电池即服务,这套路在新能源汽车圈能算新鲜,把车卖和电池租分开,用户买车不用背着电池的钱,续航、衰减都靠庞大的换电网络兜底。电池包本身,蔚来做出来后先卖给蔚能公司,蔚能再租给选BaaS方案的车主,每月收服务费。这种经营和传统一锤子买卖比,钱流动更自由,但会计处理就变得复杂了。
GIC和做空机构灰熊的核心质疑是,蔚来卖给蔚能属于“表外操作”,一次性把未来好几年的收入提前入账,营收和利润数字就显得特别好看,有没有夸大业绩的嫌疑?蔚来这边反复强调,他们查过了,找了国际律师和会计师专门调查过,最后结论就是“做空机构那些说法没依据”。美国、香港、新加坡三地上市公司规定都严格遵守,这话不少投资者觉得有分量。
其实,不少银行分析师也站蔚来。像德意志、摩根士丹利都提过,电池这业务本来就适合剥出去独立运营,既能优化资金流,又能让专业团队集中管资产,不算财务造假。蔚能本身也不是蔚来一个人说了算,宁德时代什么的大股东都在,不存在利益输送。有网友调侃,“有外资盯着,还能玩账面花活?”
那GIC为啥还要起诉,隔了快两年才动手?一种解读是他们投了一笔,碰到了股价下跌,不甘心就这么认赔,就想着找到法律支点挽回损失。灰熊的做空报告虽然被业内批成“误读”,但在法律诉讼里确实能当成工具,被引用来举例说明。所以,GIC闹出维权,也是市场投资常见动作,不是全靠技术细节说了算。
现在,蔚来靠过往的调查和国际机构背书,短期来看还算站得住。不过,诉讼带来的市场小波动是逃不掉的,投资者心态难免有点起伏。要消化这事,还得看蔚来后面是不是能持续保持透明和技术创新,把BaaS实际价值做出来用户用得舒服,账面表现靠谱,市场自然会买账。多看看其他重资产行业,其实都有类似资产分离和专业管理,不是蔚来独几点子。
这场老案新翻,既是蔚来走向成熟的考验,也是新能源企业换代进化中的必经难关。你觉得蔚来的模式算得上有争议吗?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