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2024年农历新年之前,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点燃了中国汽车圈。日本汽车工业学会公布了2023年日本汽车出口数据日本全年汽车出口442万辆。这一数据不仅意味着日本已被中国的成绩甩在身后,还表明日本在连续制霸30多年后,首次将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的宝座拱手让给中国。

时至今日,以丰田、本田与日产为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依然是毫无争议的汽车巨头。但在中美两国新兴汽车产业的围剿下,曾安然度过多次外国制裁与经济危机的日本汽车工业,似乎正带领整个日本迈入无底深渊。为何积累了雄厚资本的日本汽车工业,会在电动车时代丧尽先机,以至于拖累整个国家?事情还要从日本汽车工业到达顶峰之后讲起。

时间回到1983年,当日本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后,被失业折磨得苦不堪言的美国人,开始了对日本产品的全面抵制。自80年代开启的日美汽车贸易战,最终结果是日本在限制出口、减少汽车关税的同时,开始引导日本汽车企业出走海外。1983年,日本率先在美国设厂,并开始生产依赖美国供应商的日本车。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美日两国政府实施此举的最初目的,是在不摧毁日本汽车工业的前提下,将被日本汽车产业夺走的工作岗位打包送回美国。然而,日本车企在美国投资设厂的过程中,却看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日美汽车贸易战之前,日本车企之所以不进军美国原因有二一方面车企若主动在国外投资建厂、不在国内扩大生产,会背负只赚钱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骂名;另一方面日本车企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与欧美相比更为低廉的人工成本。因政治因素不得不在美国投资建设的厂房之所以难以盈利,根源就在于美国人力成本高昂。

若日本车企向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投资建厂,是不是就能创造新的盈利点?事实证明这一想法相当可行。日美贸易战爆发时,中国正处在经济开放的关键阶段;不仅如此,中美蜜月期也意味着日本几乎能毫无阻力地向中国输出技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围绕引入日本汽车企业投资进行了多轮谈判,最终结果是90年代起,大量中日合资车企陆续成立。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1996年,已与中国有近20年合作关系的丰田,携手一汽集团成立天津一汽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产品曾一度应用于风靡全国的夏利汽车。而比丰田更早布局的日产,早在1993年就与郑州轻汽等多家中国企业合作,成立了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除此之外,本田、马自达、三菱与五十铃等日本企业,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军中国市场。

不过,合资公司的成立与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虽为日本车企带来了第二春,却也为日本后续失去的30年埋下了隐患。事实上,自1990年日本本土汽车产量达到1340万辆的高峰后,就开始了缓慢下降的过程;但与长期萎缩的本土产量形成对比的是,日本汽车企业在海外的生产数量却一路高歌猛进。

以日系三巨头之首的丰田汽车为例:2023年,丰田下线了历史上第3亿辆汽车,其中日本本土丰田工厂生产了1.8亿辆,海外工厂及合资公司则生产了余下的1.2亿辆。从绝对数量看,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似乎仍将重心放在本土,但1.8亿辆是丰田近百年累计生产的结果,而1.2亿辆却是日系企业短短30年出海历程中达成的规模。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同样以2023年的丰田为例该年前11个月丰田公司总计生产了923万辆汽车这一数据看似奇怪,因为2022年日本全年汽车产量仅为784万辆。事实上,丰田公布的923万辆是其全球产量总和,其中仅300万辆由日本本土工厂生产,超三分之二的丰田车实则是海外投资的产物。这一比例同样适用于其他所有日系车企。

对日系车企而言,在哪生产都不影响利润创造建立合资公司既能利用更廉价的人力资源,也能通过与外国政府合作快速切入当地市场。但车企虽未亏损、甚至仍有盈利,对日本国家而言却并非好事。前文曾提及,日美在汽车贸易战中格外谨慎,根源在于汽车工业完全不同于纺织、钢铁乃至半导体等其他被制裁过的日本产业对日本来说纺织、钢铁被制裁后最多是行业转型,最差不过行业覆灭,但汽车工业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汽车不仅是日本普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消费品之一,更是多项工业活动的集成终点:一辆汽车的原料构成中,包含60%的钢铁、20%的有色金属、10%的玻璃,以及10%的塑料与橡胶制品。为了以低成本生产汽车,企业所在国需建设上述一系列工业企业,并搭建针对汽车产业的原料供应链;而汽车生产过程中,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与维护,也需要大量本土机械制造企业参与。正如前文所述,汽车工业虽仅占日本10%GDP20%的出口额,但围绕其建立的配套工厂,却支撑了日本GDP的半壁江山。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然而,当日本车企将大量工厂转移至海外后,为保证成本低廉,势必会将原料与零件的采购转向海外工厂附近的供货商。因此,日本海外汽车生产带来的影响,远不止利润构成变化这么简单日本本土工业正因汽车产业转移而全面萎缩。1990年,也就是日本所谓失去的30年开启之时,日本本土汽车产量开始了不可逆转的下滑;1994年,日本被美国反超,时隔15年将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的位置还给了曾经的老大;2007年,中国同时超越美日成为新的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国后,日本便永远失去了重夺这一位置的可能。

不过,日本对失去的30年表现得如此迟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作为问题根源的日本车企,在此过程中并未遭受实质损伤。海外工厂的巨额利润,让它们对本土供应商的困境漠不关心以其海外工厂的业绩来看,即便日本再经历30年衰退,日本车企似乎仍能屹立不倒。但这其实是极其盲目且自大的想法,当行业新风口来临时,日本车企的衰落已悄然拉开序幕。

谈及如今日系车企的坠落,很多人认为错过新能源浪潮是它们最大的错误,但这种看法其实误解了日系企业。作为资源贫瘠的岛国,日系车企很早就开始思考能源转型上世纪70年代日系三巨头就相继启动混动汽车研发,时至今日日系车在混合动力领域仍是领军者;同时,新能源在当前汽车市场格局中的权重,也远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高过去一年中国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靠的并非新能源车企,而是奇瑞、上汽等传统车企的燃油车产品。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事实上,中国在燃油车出口市场的突破,与日本错失新能源浪潮的根源如出一辙:都是日本企业根深蒂固的僵化制度。上世纪70年代日系车企选择混动路线,本质是无法摆脱燃油技术出身的中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在传统日本企业中,相较于个人能力,履职年限是决定职工地位的关键因素年工序列制曾是日本经济崛起时期,保证企业稳定、逐步战胜欧美公司的重要制度优势;但当日本企业登顶后,极低的人员流动性却成了企业换血创新的最大阻碍。

这一问题并非日本汽车工业独有,却在汽车工业领域影响最深远日本车企虽因缺乏创新走上下坡路,却因海外工厂的巨额利润,短期内无需承受错误决策的惩罚;企业持续盈利,又反过来强化了那些死抱燃油车不放的管理者的话语权在他们看来只要企业还在赚钱,自己的路线就没有问题,日本车企依然无敌于天下,所谓的新能源不过是外国人的旁门左道。

2023年,丰田公司的年利润仍超300亿美元,这一数额不仅是特斯拉的两倍,更超过了特斯拉近10年累计的研发费用。但正是这种持续盈利,让日本企业中那些固守传统的管理者,从不去思考如何拥抱新潮流;而一旦企业开始亏损,这些早已与时代脱节的管理者,根本没有能力带领企业逆转局势。

中美夹击下,日本汽车工业已是日落西山!-有驾
图片

过去年日系车企的彻底衰落已现苗头尽管三巨头仍保持盈利,但部分小型日本车企及合资公司已开始被逐出市场。20231024日,广汽集团发布《关于广汽三菱重组的关联交易公告》,广汽三菱自此退出中国舞台。对日系车企而言,贪图眼前利益与思维固化,虽未让它们在初期遭受惩罚,却让它们走上了一条漫长且不可逆转的衰落之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