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厅里,空气中混杂着咖啡与打印纸的味道,屏幕上的PPT切换得飞快,数据像子弹雨一样砸在每个人的耳朵里。身着笔挺西装的代表们,一边计算汇率,一边交换名片。议程之外的话题只有一个:追觅汽车,这个新鲜面孔,真的拿下了150亿元的大单?
如果你站在会场角落,手里捏着一杯还算温热的速溶咖啡,会不会和我一样,先想——如果我是参会代表,会不会也被这场面唬住?或者说,这样的天价订单背后,是真的“市场认可”,还是彼此眉来眼去的信任游戏?150亿,不多不少,刚好够拉动一个二线自主品牌想象力的天花板。
客观事件先交代:追觅汽车在首届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宣布,拿下了150亿元以上的订单。22个国家,54家经销商,中东与中亚的商人们尤其积极。官宣不到一个月,第一款超豪华纯电跑车亮相,对标布加迪威龙。紧接着一周不到,第二款车型问世,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车未量产,照片倒拍得挺香,技术堆砌得更是天花乱坠,什么全球首创、颠覆性创新,根本数不过来。
按理说,这种新闻最容易让人“热血沸腾”——国产超豪华车,海外大单,订单堆成小山。可是谁的日子又不是一地鸡毛?看得太多了,反倒有了种“见怪不怪”的理性冷静。别误会,不是泼凉水。这事,不说成败对错,咱们先拆开看个明白。
捡重点说:150亿订单,是多少台车?什么车型?定金结了多少?签的是框架协议还是实打实的现金交易? 行业内人都明白,这笔账,按10万一台豪华车算,一道除法砍下来,也得1.5万台。可追觅造的偏偏是对标威龙、库里南“级别”的车,主打一个大定价大排面。这么多订单,埋单的是土豪金主,还是PPT画板里的经销商意向书?这问号,留给各位私下体会。
某种意义上,“宣发先行,交付哪年再说”,成了中国汽车圈的一个常规操作。讲故事有技巧,卖车得有人买单,订单数据当然要够唬人。专业视角看,这一幕和早年间互联网圈集体“融资轮动”有几分相像——签的多,不等于收的多,更别说能跑在路上的量有多少。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对国产创新的押注。这部分没错。中东、中亚市场的消费升级、对硬派SUV和大马力跑车的既定喜好,的确为新品牌留下窗口。但再往深里琢磨,“热烈反馈”通常和“真金白银”是两码事。多少品牌走到中东,都被石油的味道迷了眼,可回头一查,大部分豪华车市场,最后赢家还是那几家老面孔。
追觅的 “生态链+”模式,听起来像极了早年手机圈的打法,意图用“合作绑定”把经销商紧紧拖在同一条绳上。理论上,全覆盖的渠道能让产品迅速推向市场。可汽车不是快消品,它需要供应链、产品力、售后支撑、口碑等一整套底盘,光靠“全包围”未必稳妥。更别提,刚官宣第一款,第二款就紧接着钢铁上阵,技术噱头丢一个山头。一个月两款纯电超旗舰,上哪找这么快的研发和产线? 有时我很羡慕发布会的工程师,PPT里轻轻一点,就是“千余项颠覆性创新”。
当然,也未必全是水花。这年头,品牌出圈靠声势,故事讲得比车卖得多。上次有品牌主打情怀跑路,这次有人主打生态链和全球合作。汽车这行,虚实之间的“边界感”才是门功课。做媒体久了,本能性自带怀疑,不全信也不全否。诚然,一个中国新品牌能在多国市场签下高额协议,已经算得上不易,更别说头两款车型就剑指两大超跑巨头。可真买车的人,签订单的手,比敲键盘发新闻稿还要沉。
这一行,冷不丁有点像法医验尸。你看到表象,得顺着肌理、神经、微生物一路往下挖。眼下这单“150亿”,可能是一份“战略合作备忘录”、可能是一沓“以订养产”的意向书,也可能是一场更大的资本故事起笔。等到真金白银落袋,车辆跑上交货线,再重新审题也不迟。
站在现场,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新闻很大,细节很少,泡沫不少。身边不少同僚还会赛着给项目打“生死分”,有的人赌它成,有的人赌它凉。我自认没这么绝对——毕竟,汽车工业从来不是黑白分明。这行每多一个新玩家,也许是件好事。只是,故事讲法可以更花哨一点,底层逻辑还是要落地,毕竟对于一台卖几十上百万的新车来说,消费者想要的,不只是参数表里的一百项创新。
最后留一道开放题——在这个讲“生态链”的时代,汽车品牌的全球化,到底靠的是“共赢壮胆”,还是“先签后算”?订单背后的真实交易,有时比新闻稿写得要冷,更直接。你相信,数据可以成为现实吗?或者说,在巨大和真实之间,你敢下多少注?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