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关于电动汽车电池的新闻可能在不少人的手机里都刷屏了,标题起得相当吸引人,说韩国的实验室搞出了一项重大突破,充电短短十二分钟,汽车就能跑上八百多公里。
一看到这个数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真的假的?”,感觉电动车最让人头疼的续航和充电问题,一下子就要被彻底解决了。
这个消息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但咱们普通老百姓看新闻,不能光看标题图个热闹,还得往深里琢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对我们未来的用车生活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详细看看韩国那边到底发布了什么。
这次的主角是韩国科学技术院和LG新能源,一个是顶尖的科研机构,一个是全球知名的电池制造商,可以说是强强联合。
他们宣布,研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电解质,专门用在一种叫做“锂金属电池”的身上。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我们不妨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理解。
现在市面上我们开的电动车,绝大部分用的都是锂离子电池,它们的负极材料主要是石墨。
您可以把石墨想象成一个有很多小格子的停车场,充电的时候,锂离子就像一辆辆小车,规规矩矩地停进这些格子里。
这种方式很稳定、很安全,但缺点是,这个“停车场”本身也占了不小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了能停放的“小车”数量,也就是电池的能量密度。
而科学家们一直有个更远大的目标,就是干脆不要这个“停车场”了,直接用纯锂金属片来做负极。
这样一来,同样的空间里就能容纳多得多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能实现飞跃式的提升,让电动车跑得更远。
这就是锂金属电池,被看作是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终极方向之一。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麻烦。
直接用锂金属,在充电时锂离子会沉积得非常不均匀,容易长出一些像针一样尖锐的“枝晶”。
这些微小的金属针会不断生长,一旦刺穿了电池中间起隔离作用的隔膜,就会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短路,后果就是起火甚至爆炸。
这个“枝晶”问题,就像一个几十年来都难以攻克的魔咒,让锂金属电池迟迟无法大规模应用。
这次韩国团队的突破,关键就在于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电解质配方,能够“管束”住这些不听话的锂离子,让它们在沉积的时候变得平整、均匀,就像铺路一样,而不是乱七八糟地长出“刺”。
根据他们公布的实验数据,这种电池在实验室环境下,充电十二分钟,电量就能从百分之五充到百分之七十,换算成续航里程,大约是八百多公里。
同时,它的能量密度也达到了每公斤386瓦时,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值。
听起来,这确实是向着解决电动车核心痛点迈出了一大步。
但是,这里有两个词非常关键,那就是“实验室”和“实验数据”。
一项技术从实验室的样品,走到我们能买到的、安装在汽车上的量产产品,中间还有一条非常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
实验室里可以不计成本地使用昂贵材料,可以只关注核心性能指标,但要把它变成商品,就必须考虑成本控制、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成千上万次的循环寿命、在酷暑和严寒等各种极端环境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等等一系列复杂得多的问题。
比如,这次公布的循环寿命是350次以上,这对于验证技术原理来说是个不错的成绩,但对于一辆需要提供八年或十几万公里质保的家用车来说,电池至少需要能承受一千五百次以上的深度充放电循环,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
就在我们为韩国实验室的未来科技感到惊叹的同时,不妨把视线转回我们国内,看看我们自己的电池企业,真真切切地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
可能我们的企业在宣传上没有那么“科幻”,但他们一直在埋头苦干,把先进技术一步步变成我们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现实。
以宁德时代为例,这家公司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他们推出的“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超过了每公斤300瓦时,虽然比韩国实验室的样品低一些,但它早已经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并且已经搭载在像极氪等品牌的量产车型上,实实在在地支撑起了超过一千公里的续航里程。
更值得关注的是宁德时代最近发布的“神行PLUS”电池。
这是一款磷酸铁锂电池,相比三元锂电池,它的成本更低,安全性也更高,更适合普及到大众化的车型上。
这款电池是全球首款能够兼顾一千公里续航和4C超快充的磷酸铁锂电池,它的充电速度达到了“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六百公里”的水平。
您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在高速服务区,您把车接上充电桩,去上个洗手间,买瓶水,回到车上时,续航里程就增加了足够您从北京开到济南的距离。
这已经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而是今年下半年就要正式装车上市的产品。
再看另一个巨头比亚迪,它的“刀片电池”通过结构上的创新,在几年前就用一个著名的“针刺实验”向所有人展示了其超高的安全性,这对于把家庭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普通用户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如今,比亚e迪的第二代刀片电池也即将推出,能量密度将进一步提升,配合其整车技术,实现长续航和快速充电同样不成问题。
除了这两家,国内还有像中创新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一大批企业,都已经推出了支持4C、5C甚至更快充电速度的电池产品,普遍实现了“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四百到五百公里”的能力,并且已经广泛应用在理想、小鹏、蔚来、广汽、长安等几乎所有我们熟悉的主流品牌车型上。
所以,这样一对比,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看清整个事情的全貌。
韩国的这次发布,更像是一次前沿科学的探索,它为电池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可能性,告诉我们未来的天花板可以有多高。
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而中国的电池产业,则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优势。
我们更注重工程化和产业化,强调的是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以合理的成本、可靠的品质、安全的保障,大规模地生产出来,并应用到千家万户的日常出行中。
可以说,韩国的科研团队是在向世界展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通往未来的美好蓝图。”而中国的企业和工程师们则是在实实在在地告诉消费者:“我们已经修好了通往便利生活的高速公路,欢迎您随时上路体验。”一个是在探索“未来可能是什么样”,一个是在打造“现在可以是什么样”。
对于整个产业的进步而言,这两种力量都不可或缺。
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亲身体验到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技术,才是当下最有意义的。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正是率先让全球用户感受到了这种科技创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便利。
我们不仅在电池技术本身取得了领先,更在围绕电池的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材料、中游的制造、下游的整车应用以及遍布全国的超充网络建设上,形成了强大的体系化优势。
这才是我们真正领先和自信的底气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