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刚划过一条消息,我手机差点没拿稳——“固态电池量产,充电12分钟,续航破千公里!”
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窗外那台刚喂饱95号汽油的座驾,心里咯噔一下,感觉它一夜之间就从“伙伴”变成了“古董”。
评论区已经炸了锅,有人哀嚎刚到手的油车牌照是不是该直接供起来当纪念品,还有人火急火燎地问,现在去把油车卖了还来不及时。
这事儿魔幻在哪?
就在几年前,我们聊起固たいたい池,那感觉跟聊火星上能不能种白菜差不多,纯属科幻范畴,是各大厂商PPT上最亮眼、但也最虚无缥缈的一页。
大伙儿私下里都嘀咕,这玩意儿没个十年八年的“难产”,根本生不出来。
毕竟,咱们隔壁的日本同行,为了这块“未来的奶酪”,真金白银砸进去的钱,换成日元,零多得能让人犯密集恐惧症。
结果呢?
专利的护城河是挖得又深又宽,可河对岸愣是没见着一兵一卒。
谁能想到,咱们这边压根不按剧本走。
人家还在苦练“十年磨一剑”的内功心法,我们直接把“意大利炮”给拉上来了。
国轩高科那台在合肥街头溜达的测试车,据说一脚油门下去,哦不,一脚“电门”,续航直接干到1500公里。
什么概念?
从北京出发,一口气跑到上海还能剩点电让你去趟迪士尼。
这已经不是超车了,这是直接把赛道给换了。
我这人手贱,非得去扒了扒这块“神仙电池”的底细。
能量密度350Wh/kg,这个数字说出来你可能没啥感觉,我给你打个比方: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用的主流磷酸铁锂电池,见了它得恭恭敬敬地喊一声“祖师爷”。
同样大小的电池包,它能轻出三分之一,车身减肥成功,能耗自然就下来了。
光跑得远,在这个“安全大过天”的时代还不够。
我专门找了个金石电池的测试视频看,那场面,啧啧,简直是“满清十大酷刑”之电车版。
一根明晃晃的3毫米钢针,对着电池包就是一顿猛扎,跟扎针灸似的。
换作普通电池,这会儿估计早就“热失控”三件套走起了——冒烟、起火、爆炸。
结果这块固态电池呢?
跟个没事人一样,愣是屁都没放一个。
测试员拿测温枪对着“伤口”一顿扫,最高温度42℃。
比你女朋友让你喝的那杯热水还“冷静”。
这画面,比任何安全碰撞测试都让当爹当妈的车主安心。
我知道你肯定在想,这么牛的东西,得卖多少钱?
是不是又是有钱人的新玩具?
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
可宁德时代那帮人,脑回路就是不一般,他们搞了个“电舱分离”的骚操作。
电池你不用买,租!
一个月三百来块,三分钟换块满电的,比你在加油站排队等小哥给你开油箱盖还快。
这么一算,好像真比开油车省心。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最懵的估计就是海外那些传统车企巨头了。
大众的CEO前脚还在德国苦口婆心地说“不能失去宁德时代”,后脚就包机直飞宁德,生怕去晚了,连汤都喝不着热乎的。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背后是咱们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肌肉秀”。
从青海盐湖里的一撮锂,到东莞工厂里的一颗螺丝,咱们自己就能攒出一整套“王炸”。
当然了,咱也别高兴得太早,先往这盆火上浇点冷水。
固态电池怕冷的“公主病”是不是真的治好了?
南方的朋友可能体会不到,北方的老铁们一到冬天,看着续航里程像温度计一样往下掉,那心也是拔凉拔凉的。
这新款“神仙电池”在零下三十度的漠河,还能不能这么神勇?
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你车能12分钟充好,充电桩能跟上你这速度吗?
别到时候车是“闪电侠”,充电桩还是“树懒”,那可就尴尬了。
这就好比你买了台顶配电脑,结果家里还是10M的宽带,那滋味,谁用谁知道。
所以啊,这场牌局才刚开了个头。
2030年全球那1200亿美元的大蛋糕,咱们能不能吃下最肥的那一块,现在谁也说不准。
最终的话语权,可能就掌握在下一个冬天,那些第一批提了固态电池新车的车主手里。
就看他们敢不敢在哈尔滨的冰天雪地里,开着暖风,去挑战那条通往北方的路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