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被群嘲背后,新能源市场的暗流
小区门口那天,老王又在楼下抽烟,一边吐槽说:“你们理想的最近网上不是闹得挺大?是不是开这车都得自带‘乱停车’标签?”我只能苦笑。其实前几天我刚跟邻居阿姨解释完,我家那台L7一直规规矩矩停着,没见过什么堵路、逆行的事。可架不住人家刷短视频刷多了,就觉得“理想”俩字沾上点啥都是错。
这些天打开手机,各种吐槽视频一股脑推出来:有人拍到理想i8和重卡对撞,说是碰瓷营销;也有爆料“加塞”“逆行”的段子。奇怪的是,这些毛病哪个品牌没出过?但现在就像大家商量好似的,全盯着一个群体打靶。有时候真怀疑,是不是算法搞鬼,看了一个相关内容后,平台就天天喂你类似的视频,不知不觉把印象放大了。
微信群里更热闹,上周还看到个维修师傅发语音,说他修过一台去年款L9,因为换电池的时候发现副驾驶底下藏着个冷门功能——原厂预留电源接口,据说方便装儿童座椅通风系统。这玩意儿官方手册根本没写清楚,他也是头一次见。“现在这些新势力啊,就是喜欢整点稀奇古怪的小配置,”师傅咂摸嘴,“老车主要是不拆座椅估计一辈子都用不上。”
不过说实话,自从新能源火起来以后,各种梗、段子满天飞。特斯拉成了“韭菜收割机”,比亚迪挂上“自燃唐”,蔚来则被调侃买它的人是冤种。我记得前年试驾会,有销售悄悄跟我讲:“别看网上黑咱们,其实不少客户就是冲着增程来的。”后来问起身边朋友,他们倒是关心续航和空调制冷速度,对那些网络标签压根不上心。
其实今年5月行业协会还专门发倡议,说价格战太狠容易出问题,让各家收敛点别互相伤害。我听工地上的表哥讲,他那辆2022年产的小鹏P7二手价掉了一半,还以为自己踩坑,其实全行业都差不多,新旧车型更新太快谁受得住?还有些人抱怨软件升级后智能辅助驾驶变保守,不如之前灵活,但售后只会一句话搪塞:“安全第一嘛,大哥。”
社交媒体这一套操作下来,本来只是个别人违规停车或者技术争议,被无限放大成整个品牌的问题。有次去4S店保养,那位服务顾问低声跟我唠叨,“我们这儿遇到投诉,大部分还是因为网络传言吓到了客户。”他说前阵子有人专程跑来查刹车系统,以为哪儿有隐患,结果检测完啥事没有,只能安慰一句让他放心回去开。
最无奈还是生活里的误解。济南曲女士那个故事在群里传疯了,她明明按规定停好车,却因为邻居刷到负面新闻,被当面指责乱停车。有时候觉得,好像只要贴上某个logo,你做什么都会被挑刺。一位北京技师私下感慨,现在干汽车这一行,比拼的不光是谁省油、谁智能,还要防止同行水军抹黑。他甚至给新学徒支招:别信网上那些极端案例,多听老司机咋说才靠谱。
再往深处扒拉,这场风评风波背后的味道可复杂多了。不光是谁素质高低那么简单,更像是一场混杂着商业竞争、舆论操控,还有社交平台算法推波助澜的大戏。今年上海展会上好多品牌宣传口径突然变谨慎,再没人敢夸海口零接管智驾,也许就是怕再惹祸上身吧?
反正买新能源几年下来,用起来最烦人的还不是所谓负面标签,而是小毛病不断,比如冬天充电慢、电池衰减快,还有APP偶尔死机,每次找售后总归绕不开排队等配件。“年轻人图新鲜呗,”隔壁张叔摇头,“以前桑塔纳最多烧机油,现在这帮孩子连自动泊车都能折腾坏。”
最后扯远一点,有朋友提起去年二手市场上一辆事故修复过的L8卖出了超乎寻常高价,只因配置罕见带主动夜视系统。这东西平时用不到,可遇上下雨雾霾夜路是真香。当初卖的时候销售也没强调这个细节,要不是懂行的人捡漏,还真没人注意这种隐藏福利。不过话又说回来,再牛的新技术也挡不住外界流言蜚语,该躺枪还是躲不过去——就看你有没有耐心熬过去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中,包括用户实际体验、小区邻居闲聊、微信群讨论及4S店维修技师转述等日常片段。
全部评论 (0)